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不一样的大家:鲁迅喜欢吃零食、酷爱搞恶作剧
  • 树现代民族观念:梁启超首提出“中华民族”称谓
  • 靠“棍棒”打压别人 姚文元发迹的“三部曲”
  • 钢琴协奏曲《黄河》主创殷承宗闯美国吃了不少苦
  • 梁启超小儿子梁思礼: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
  • 受张国焘被批判牵连 许世友密谋逃跑被中央逮捕
  • 又见“天安门城墙” 前排坛女杰周晓兰美国生活
  • 陈寅恪全家宁愿饿死 也决不受日寇赠送的麦粉
  • 江泽民和他的老师朱物华教授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 在话剧中吹笛伴奏 漫画家丁聪音乐天分被埋没了
  • 最新热门    
     
    兄弟为女人反目:鲁迅周作人在八道湾的暧昧往事

    的薪金总和。房屋最初有契约,全部房产分为四份,三兄弟每人各一份,老夫人一份,上下三辈人都住在这里:鲁迅住前院南房,老夫人和朱安住中院北屋,周作人夫妇及子女住后院。现在的后院和中院改动不大,但也有修葺过的痕迹。

    鲁迅在1923年就离开了八道湾,而周作人一生却都留在这里。八道湾确实是周作人的八道湾。纵观周作人的一生,1945年以后,他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扑朔迷离,兄弟反目

    在周氏兄弟共处一院时,八道湾11号俨然是一个学者的高级沙龙:周氏兄弟先后邀请过蔡元培、胡适、沈士远、沈尹默、张凤举、徐耀辰、孙伏园、郁达夫等名流来此欢聚。据沈尹默回忆,“五四”前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每逢元旦,八道湾周宅必定邀请友人宴集,座中大部分是北大同仁,有时不免臧否当代人物。

    兄弟间的欢快共处一直持续到1923年的7月。是月18日,周作人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鲁迅缘何搬出八道湾,周作人当时是何心态,兄弟失和与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有多少关联,这些年诸多著作已经写得够详尽了。但,这毕竟是家事。亲兄弟失和,当母亲的都搞不明白,她对邻居说:“这样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里住下去,这真出于我意料之外。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道理来。”

    奇怪的是,兄弟俩谁也不作解释。在当时,倒是鲁迅的同乡、同学兼老友许寿裳说了一句话:“他们兄弟不和,坏在周作人那位日本太太身上,据说她很讨厌她这位大伯哥,不愿同他一道住。”周作人后来与友人的通信中曾暗示一旦解释开来,对鲁迅和他本人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羽太信子为什么不愿和鲁迅同住,也就成了一个谜团。

       

    更奇怪的还在后面:已经搬出八道湾的鲁迅于1924年5月回八道湾取书,兄弟再次发生冲突。冲突中,周作人竟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打去,幸亏没有击中……

    一个月后,周作人发表文章《破脚骨》,把流氓无赖考证个底朝天,知情者说,文章是暗讽鲁迅。此后,鲁迅作《铸剑》,用“宴之敖”(“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驱逐出去”之意)为笔名,宣泄内心的情绪。

    半个世纪,一个“苦”字

    周作人的书房原叫“苦雨斋”,后更为 “苦茶庵”。从1919年搬进八道湾11号院至1967年周作人辞世,近49个年头。半个世纪的风雨,知堂用了一个“苦”字就给打发了。

    抗战期间,周作人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关键的决定:出任伪职。尽管后世有诸多说法来

    论证周作人的无奈,也有学者称周作人“曲线救国”,但是我们能够看见的事实是:周作人成了汉奸。

    抗战胜利后,八道湾的房产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但从处理的结果上看,仍然是按照鲁迅契约执行的,仅仅罚没了属于周作人的那三分之一。前院由国民党的部队占着,部分后院仍留给了周作人的家属,实际上他们住的是产权属于鲁迅和周建人的那部分房屋。当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刑满释放的周作人再次回到“苦雨斋”时,已是心力交瘁。

    解放后,北京市政府房管部门接管了这所院子,原来驻进的-退出,许多住户搬了进来,这里从幽雅的 四合院变成了一个大杂院。周作人按规矩每月交纳租金。为了维持生计,他仍然为一些报刊写文章,间或做些翻译。

    与兄弟失和一样,周作人没有为“汉奸”之名辩解什么。将“苦雨斋”更名 “苦茶庵”则可看出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在任伪职期间,有一次他曾对友人形容自己的心态:“我现在好比是站在戏台上场门边看戏的看客。”

    用“苦”字形容周作人最后的岁月十分贴切。不知是刻意使之,还是无意为之,周作人晚年花了大量的心血去研究鲁迅笔下的人物,这为研究鲁迅的学者提供了无比宝贵的资料。我们无法想象周作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写这样的文章。

    1966年,文化大革命掀起巨浪,周作人抱着多病之体瑟缩在墙角一隅,红卫兵甚至不准家人送饭给他,他已有心绝气死之感。他提笔给章士钊写了一封求救信,章士钊派了他的秘书王益和前来致意,但并未说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了却了他多难的一生。此时他身边净无一人,骨灰也没有获准收取,如今这静悄悄的八道湾,正应了那一句“声销迹灭”。

    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对八道湾本来很有感情,他曾经与朋友来到八道湾附近,被告知房子近在咫尺,他就非常高兴地走去看。当时周作人还在狱中,家中只有羽太信子,第一次见到周海婴的羽太信子,竟对晚辈破口大骂,使周海婴顿时厌烦,从此再未登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