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郎咸平的率真人生 从不避讳谈钱,坚决拒绝交易
  • 社科院于祖尧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 新中国首个因诽谤坐牢的女作家唐敏于1989年被捕
  • 王尚荣——指挥炮击金门的台前幕后(图)
  • 毛戈平——“武则天”让我一夜成名(图)
  • 注重打扮喜读诗经 慈禧原是妇女解放先驱(图)
  • “李铁梅”一家风雨人生 钱浩梁希望观众忘掉他
  • 江青前夫唐纳婚姻生活一波三折 客死异乡(图)
  • 末代皇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图)
  • 整风反右被逼迫揭发父亲 傅聪避走海外情非得已
  • 最新热门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洋务思想家郭嵩焘的悲剧

    僧亲王很快就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追悔莫及了。中国非得要经历再次的重创才能学会谈判,而主张理性的郭嵩焘当时实在显得文弱。

    从“谢罪”到“东方最有教养者”

    1875年,马嘉理案在云南发生,英国要求清朝派出谢罪使臣谢罪。马嘉理案是由于云南地方官好大喜功,围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英国探路队造成的。对于这样一个是非曲直明确的国际纠纷,国人多半不以为然。郭嵩焘被任命为“谢罪”使臣,兼任常驻英法公使。对这种“以夏委夷”的举动,朝廷内外一片哗然。他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为此也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他家乡的愤怒学子扬言要砸了“汉奸”郭嵩焘的老家,并最终迁怒于与他关系密切的一个和尚,一把火烧了和尚庙以泄愤。在一片怀疑和咒骂声中,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的号)为最。”

    的确,“谢罪”并非光彩。但是,晚清的大多数官僚士子,还没有意识到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出国考察和常驻外使节的制度,是中国顺应全球历史潮流的必由之路。在天下观念的熏陶下,国人对于触动这个敏感神经的所有行动都表示出强烈的反感,同时又拿不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晚清的悲剧也正在于此。郭嵩焘勇于出使,标志着他内心的觉醒和勇于任事的品格。在某种意义上,他的人格力量超越了行为的实际影响。

    在英国,郭嵩焘从容地参见英国女王,没有让英国人嗤笑中国士大夫的迂腐,也没有让英国人报1793年马噶尔尼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遭受中国侮辱的一箭之仇。为树立中国外交官的形象,他对属员规定了五戒:一戒吸食洋烟,二戒嫖,三戒-,四戒外出游荡,五戒口角喧嚷。在英国的三年间,他被英人誉为“所见东方人中最有教养者”。

    遭遇十大“罪状”

    官场充满着阴谋,郭嵩焘对此当然是有认识的。但就他所从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而言,他已经走得太远了。充满阳刚之气的郭嵩焘心中只有探求救国道路的历史使命感,而他的使命感却被险恶的官场阴谋玷污了。

    郭嵩焘曾把使英见闻辑为《使西纪程》,其中有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语。总理衙门刊刻此书后,立刻在朝廷上下造成一片恐慌。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结果此书旋即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

    副使刘锡鸿对于郭嵩焘的“汉奸”言行,也早已不满。他密劾郭嵩焘欲擅改大清黄龙旗,有违逆之心;对洋人不论尊卑之道,大失国体;刻意模仿洋人,趋媚忘本;败坏闺教,不成体统等罪状十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这些都是郭嵩焘为开展理性外交,适应西方外交场合,继而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合理举措。如“败坏国教,不成体统”,说的是郭嵩焘以如夫人的名义举办茶会。原来郭嵩焘原配去世后,如夫人梁氏还未扶正。颇具个性的郭嵩焘硬是带如夫人出国。所谓“茶会”,实际是宴会或者晚会,根据欧洲外交惯例,新到一国的使节,需要以女主人的名义举办party,宴请各国驻该国使节。而郭嵩焘此次携如夫人梁氏西游,各国公使皆知。既然郭嵩焘已经参加过他们的茶会,理应回请。

    但是,这件维护国体的事在国内却被拿来作为郭嵩焘的罪状。刘锡鸿后来背地里弹劾郭嵩焘令梁氏学英语、四处应酬,并令梁氏出入戏园,首先请客以开往来之端,云云。其实,此时郭嵩焘已萌生退意,正在向总署请辞。以梁氏名义举办茶会是其公使生涯的一个辉煌的结尾。这也是郭嵩焘冲击传统礼教的一枚重磅炸弹。在郭嵩焘的刻意安排下,梁氏成为走向国际社会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治标与治本:观察世界的最后结论

    郭嵩焘对西方的观察,超越了他的时代。洋务派的核心主张在19世纪80年代才最终被张之洞确立为“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路数,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文化和-方向。而郭嵩焘的结论早就走出了“中体西用”的命题。他认为,李鸿章等洋务派只知道购买洋人兵器,或者派人学习制造兵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在他看来,西洋文明先进之本首先在于其-制度。在参观了英国的监狱、议会和新闻部门等机构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朝党、野党,使各以所见相持争胜,因而剂之以平。”由此论之,郭嵩焘的主张其实不能完全算作洋务派的主张,而是带有强烈革命性暗示的主张。

    当然,郭嵩焘和近代大多数官僚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不是停留在简单地感叹和维护自尊的议论上,而是深刻的分析中西差别的背景,并最终走向文化意义上的自省。他发现,西洋文明的原动力,除了制度上的原因外,还有学术和教育上的原因。

    最终,郭嵩焘从观察者变为反思者,并进而由反思而怀疑中国-,并且越来越激烈地走向对顽固的士大夫的沉痛鞭笞。他反对以夷狄之名来称呼西洋,呼吁承认现实。

    1877年,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人作为海军留学生来到英国时,郭嵩焘安排他们或进入英国舰队中,或考入皇家海军学院。在看到留学生们学习微积分、新学、力学等从未读过的学问时,郭嵩焘无限感慨地说:就凭这个也能证明出洋留学的好处实在不少啊!

    郭嵩焘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勇敢地承认现实、独立地思考现实和批判地怀疑现实的精神。但面对中西发展如此巨大的差距,孤独的郭嵩焘深感一介老臣的无能为力,他看到了治本之法,而又无法改变事实,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rachel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