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叶笃正难忘在美曾受伤害:芝加哥没有中国房间
  • 后半生为儿子活着 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 前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下岗后呆在墨西哥赋闲
  • 伊斯兰、蒙古、儒家描绘三种不同的成吉思汗形象
  • 伊斯兰、蒙古、儒家描绘三种不同的成吉思汗形象
  • 《大公报》研究专家、王芸生之子王芝琛病逝
  • 朱斌侯:1916年扬威欧洲战场的中国飞行员(图)
  • “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的青年鲁迅
  • 解密:到土匪窝里追查“杨子荣”牺牲真相
  • 陈云的爱情表白:“老实人跟老实人能够合得来”
  • 最新热门    
     
    “改革开放的大将”任仲夷——杜导正同志访谈录

    ;仲夷同志,永垂不朽。”这应当是我们大家对他发自内心的评价。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徐: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这样的评价的确是涵盖了任仲夷的-品质。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是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着破除迷信和平反冤案两大根本问题。在中央,胡耀邦是走在前面的。可是,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邓小平、叶剑英、陈云同志的统帅,没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支持,光有胡耀邦同志是不可能的。在地方的“诸侯”中,在辽宁省任第一书记的任仲夷,是冲在前面的;后来,他调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以智慧和勇气开拓进取。没有任仲夷这么头脑清醒,这么勇敢的人,广东和深圳特区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所以,“改革开放,勇当先锋”四个字是很贴切的,不夸大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改革应当是全面的,经济和-要同步进行。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步子很大,也很成功,可-体制改革有所滞后,更确切地说是有些“跛足”的。这是现实。任仲夷无论是在任上,还是退下来,对这个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一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热切地鼓与呼。所以,我们有“自由民主,高举大旗”的评价。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对“两个凡是”、对张志新案显现出非凡胆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徐:粉碎“四人帮”后一段时间,中国仍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种思维与力量是萧规曹随,“两个凡是”;一种思维与力量是咸与维新,拨乱反正。两股思维与力量是……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正因为有两股思维与力量,站在哪一方,就需要有胆识了。我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到任仲夷的胆识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两个凡是”是华国锋等同志坚决“照过去方针办”,推行一条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路线的核心理论和行动纲领。当时,任仲夷从黑龙江调任辽宁工作不久,他毫无顾忌,挺身而出,勇敢地举起鲜明的旗帜,投入捍卫马克思主义,批判“两个凡是”的战斗。1977年7月,也就是在真理标准公开讨论约一年前,任仲夷就在辽宁省委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响应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阐述……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那时我任职的新华总社国内部是各省领导人言论的“大集中站”,任仲夷这些言论,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他的名字,并产生了好感。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真理标准大讨论发动以后,我们总社国内部给各省和各大军区打电话,敦促“诸侯们”一个一个地表态。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首先表态支持,再就是任仲夷。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北京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天,任仲夷就着手撰写一篇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的文章。此文题为《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全文8600多字,刊登在辽宁省委的理论刊物《理论与实践》1978年第8、第9期合刊上。该文系统地提出针对“两个凡是”的“三个不要”:(一)不要迷信“特殊身份”;(二)不要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看问题;(三)不要以-需要为借口反对实事求是。同时,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四个必须”:(一)必须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组织保证。(三)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路线。(四)必须承认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鉴别标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可贵的是,任仲夷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从9月起着手撰写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文章,11月完成了题为《解放思想是伟大的历史潮流》,约一万字,刊登在1978年12月号《红旗》杂志上。这篇文章针对性、战斗性更强。与华国锋等同志的“两个凡是”针锋相对,任仲夷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两个凡是”:“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纠正。”这是批判“两个凡是”观点的极其有力的檄文。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徐:您能对任仲夷心生敬意,说明你们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说志同道合是对的,但是,当时我的思想境界,还达不到任仲夷的高度。这是后来从对张志新冤案的平反这件事上认识到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张志新是我党的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她在“文革”中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对林彪不信赖,对江青有怀疑,对打倒和陷害一大批革命老干部不满。因而遭到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死党毛远新一伙的残酷迫害,并于1975年4月4日被毛远新下令处死。绑赴刑场前,她被割断了喉管。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任仲夷从黑龙江调到辽宁时,张志新烈士已牺牲近两年了。1979年1月,在辽宁省委扩大会上此事被揭露出来,引起任仲夷的高度重视,他一再强调“这个冤案,一定要迅速查清,给予平反。”辽宁省委政法小组、省委宣传部于同年3月写出专题报告,随后报省委认真研究,作出《关于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的决定》。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对张志新冤案如此处理,并在全省大张旗鼓地开展向张志新学习活动,同样要冒-风险。因为张志新不仅坚定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同时对“文革”和毛泽东主席的错误(包括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也坦诚地提出尖锐批评。这两个问题,当时属于绝对“禁区”,甚至是极其敏感的-“雷区”。因此,这样做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对于任仲夷同志为第一书记的辽宁省委这样做,胡耀邦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华国锋同志却不表态。当时华国锋同志正在辽宁视察工作,任仲夷请华国锋同志为张志新烈士题词,华国锋就不题。于是乎,这平反之事便有“行不得”之疑,有人问任仲夷怎么办?任仲夷说:“他不题可能有别的考虑,这不要紧,我们还是按省委的决定办。”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当时,我们新华总社国内部接到了新华社辽宁分社关于这个案子的报道稿,还附了七八张照片。我看到后,感到非常震惊。说实在的,当时我是很犹豫的。报道肯定要报道,但是怎么报?照片中有张志新被处死时的场面,血淋淋的,这是我们-党自己制造的处死自己同志的大惨案啊!当时“内部参考”编辑组同志建议说,新华社不能公开报道,在“内部参考”上发表有关文字和照片可以罢。这样的意见,也被我否决了。那时,我是新华总社党组成员、国内部主任。在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和包产到户三件工程中,我是大刀阔斧敢冲敢打的,同志善意地送了我一个诨号,叫“杜大胆”。但我心中竟还是这么顾虑多端。这说明,我的境界比任仲夷差了一截。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至死为我国-体制改革鼓与呼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我和任仲夷第一次见面,是他退下来以后,更多的接触还是到90年代我主持《炎黄春秋》工作以后,一直到他去世。他是兄长,我是小老弟,但我们几次长谈,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任仲夷,包括党内外一大批同志,也包括我,都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坚定的、衷心的拥护者。关于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任仲夷曾有过一个概括。他说:小平同志在他一生最辉煌的十八年中,在中国造就了一个渐渐富裕起来的社会、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但也留给了我们一个尚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社会,一个未能彻底解决腐败蔓延的社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可以说是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一天一天有进步,不断有新的突破。但-体制改革没有及时地、有力地跟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而-体制还基本是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有人说我们这是‘市场经济,计划-”。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够协调、不够适应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能否更好前进的一个关键问题。我非常同意任仲夷的这一论断!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徐:小平同志1986年6月28日指出:“-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体制改革。”这是真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跛足”的改革现象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些老同志和任仲夷也几次交流过意见和看法。小平同志对我国-改革有许多精辟、科学的论述,这主要集中在《邓小平选集》第二卷。小平经济改革的理论是正确的、精辟的,他的-改革理论同样也是正确的、精辟的。改革之初,小平同志对-改革雄心勃勃,多次强调,多次讲。事实上,上世纪尾我党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初步的-改革也确实为我们经济改革扫除了障碍,但后来他可能意识到,-改革的风险要比经济改革的风险大得多。他可能担心搞-体制改革会引起乱。其实,正像任仲夷说的,我们稳步地推进-改革不会乱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人现在是打心眼里拥护中国-党的,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谁都不想乱,老百姓都希望生活继续安定,但都痛恨腐败。这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办。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我们的政策几乎来个180度转向,但社会仍然安定。所以,只要我们的政策、步骤、方法对头,今天,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稳步地进行-改革一样乱不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去年七月份,任仲夷接受采访,写成了一篇大文章《任仲夷谈邓小平与广东的改革开放》。他在长途电话里对我说:这是专门给你们《炎黄春秋》写的,也可以算作我的“-遗言”了。我希望你一字不要改动,全文发表。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老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专门谈到了-体制改革,并提出了推进民主-的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搞“试验田”。他说:-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先做试验,突破一点,再行推广,就可以稳步前进。可以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领域先搞试验,取得经验,然后推广。第二个方案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明。他说:我看-改革还是要像经济改革那样,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过去我们把-等同于阶级斗争,老是强调其阶级性,好像讲-就是讲阶级斗争。这是不对的。其实-最根本的功用就是管理,像孙中山所说的那样,-是管理众人之事。还要强调一点,必须把管理众人之事,看成是为众人服务之事,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为人民服务。既然是管理,就有共性、工具性和普遍性。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现在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也是他们总结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才在管理国家方面逐步取得了这些成就的。我认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其中肯定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徐:听说任仲夷这篇长文章在《炎黄春秋》发表时,你还是有所删节的。我看到广东的一家刊物也发表了任仲夷的这篇文章。任仲夷在谈到借鉴西方-文明时说:现在我们的腐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几种权力的相互制衡,本质上是一种制约权力的手段。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实践已证明,他们这种权力制衡权力的制度对制约权力遏制腐败有效。就像市场经济能有效配置资源一样,这是人类创造的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有效工具,是人类创造的-文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所以,这种做法,我以为,我们也可以参考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杜:不管怎么说,任仲夷提出的这两个方案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谈到中国的改革,我爱用“跛足”这个词。如任仲夷所说,小平同志留下了一块还未被很好开垦但遍布荆棘甚至“地雷”的处女地——-体制改革。这是继任者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人为本,强调要依法治国。这很好很重要。这是非常正确和富有远见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什么叫“科学发展观”?什么叫“协调发展”?任仲夷的见解非常正确,我非常赞同。他说:科学、协调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内部的各个成分、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失调”,同样重要的还必须使-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两者即使不能同步,-改革也不能过于滞后。-与经济如长期不相适应,就是最严重的失“调”,就谈不上协调发展。-改革跟不上,最终可能出大问题。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摘自《炎黄春秋》2006年第一期)  真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