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福布斯》视野中的吴仪 误打误撞进入政坛
  • 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 毛泽东败走麦城落选书记
  • 钱穆的最后一课: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
  • 一生不合时宜——从梁漱溟1965年的一次发言说起
  • 曾孙谈霍元甲:他被日本人用烂肺药毒死(组图)
  • 北大老校长傅斯年:不应该跟伪北大教职员握手
  • “改革开放的大将”任仲夷——杜导正同志访谈录
  • 马英九牵手周美青,机场偶遇成就一段历久的婚姻
  • 毛泽东艰难选择接班人 邓小平张春桥都未被选中
  • 天安门事件后的邓小平 坚决否认曾去现场指挥
  • 最新热门    
     
    新文化主将与旧文学遗老之缘:鲁迅藏着林纾的画

    我自己猜想鲁夫子收藏此物,是一种情结作怪。年轻的时候,喜读林译的作品,对其文字有种感念吧。林纾自己不懂外文,靠朋友的口译而写成汉语,用语奇特,古文的妙处都散落其间。读起来是有味道的。加之故事的离奇,情境的新鲜,是俘虏了无数读者的。鲁迅初次搞翻译时,文风就受到了林纾的影响,用字的讲究,含着深深的学问。那也可以说是自己当年的老师,虽然后来他们走的是两条道路。

    林纾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人。他生于1852年,逝于1924年,一生写作很多,尤以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闻名,一时成为文坛英雄。他的作品我读得很少,除几篇译稿外,只浏览过一些随笔。我的印象里,他的短文和他的绘画很像,走的是古典的老路。桐城派的优点都闪烁其间了。这个老人是很得古文妙处的,从先秦到唐宋,千百年间汉字的内蕴被继承了下来。当年轻一代说古文已死去了以后,他却滋滋有味地呈现着古文的神姿,旧文体在他笔下还有着无尽的情调。古代的名家里他独尊司马迁和韩愈,身上也染有一点他们的气息。其文善于变化,字词多婉转之美,笔下的山水图亦得唐宋间性灵之味,内心的古典美是明显的。我觉得要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不读原始的材料,现代文学史中的林纾,似乎过于简单化了。

    民国二年时,林纾作《畏庐漫录》一书,自序云:

    余年六十以外,万事皆视若传舍。幸自少至老,不曾为官。自谓无益于民国,而亦未尝有害。屏居穷巷,日以卖文为生,然不喜论证,故着意为小说……盖小说一道,虽别于史传,然间有纪实之作,转可备史家之采摭。如段氏之《玉格》、《天尺》、《唐书》多有取者。余伏匿穷巷,即有闻见,或且出诸传讹,然皆笔而藏之,能否中于史官,则不敢知,然畅所欲言,亦足为敝帚之飨。

    林氏写小说,也多有趣味的地方。读书那么多,却不以诗文为正宗,对乡野的逸事多有关照。那也可说是平民气的,总比迂腐的士大夫要好一点。他的文字不都是板着面孔的,有的地方还很 幽默,读后发笑。见解呢,也非那么浅陋,有时亦有高明处。只是还带着封建文人的奴性,被旧的习气缠得太久,偶尔让人不太舒服。就文章的内容看,简洁、委婉,善于变化。真真是小品的高手。这样的笔记体,不仅周氏兄弟佩服,连茅盾这样的作家,也自叹弗如的。林纾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那么好的旧学根底,却不在载道的船上久住,而是甘心写道听途说的断章,且把文字揉得十分漂亮。这在晚清,是一个奇迹。古文在他那里,放了最后的光芒,像流星一闪,遂消失在夜空里。我们说旧文明的回光返照,他的一生,可作一例。在惊叹那文字的精确、儒雅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之生于变革之时而扼腕。

       

    关于林纾,鲁迅没有什么评语,在他的视野里,想必是不能忘记的人物吧。我有时在他的藏画里,偶尔看到那幅山水之影,不禁生出感叹。一个是新文化的骁将,一个是古文的大家,虽有点水火不容,可细想想,好像彼此有点什么联系。但那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有时回忆自己读过的文章,也不能不感谢两人的智慧。我们喜欢高山,但也不该忘却丘陵。在这个星球上,每一种存在,都是有让我们惊奇的地方。 rachel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