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对于2002版《毛泽东文艺论集》中一款题词的考证
  • 难以忍受民族屈辱 胡西园让国人用上自已的灯泡
  • 84岁用电脑86岁建个人网站 于光远称也要赶时髦
  • 少女时期的周璇和小燕子很像 一生既短暂又坎坷
  • 林彪得怪病怕光怕水还怕风 总理来探望次数最多
  • 鲜为人知的评剧“四大名旦” 大多身世凄惨
  • 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提出治理国家隆中三策
  • 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提治国“隆中三策”略考
  • 宋世雄难忘1976:被诬蔑“对抗组织,拿党一把”
  • 汉代双子星使臣:张骞立功异域不如苏武不失其节
  • 最新热门    
     
    当年慰安妇回忆伤痛往事 年仅9岁遭日本人强暴

    边,让她把脸洗干净,待看清是位老太太时,一刀残忍地把她刺死。

      第四次,她和小伙伴们去挑野菜,突然看到楼上一扇窗户被打开,一个日本兵在向她们招手,几个大点的女孩拔腿就跑,但她人小没跑出几步就被下楼的日本兵逮着了,拖上去又一次被强奸。

      第五次,由于没有吃的,她一个人出去挖野菜,没想到,被一个骑着马的日本人撞见了,在野外的草地上,再次被糟蹋。

      有一次,雷桂英和几个小姑娘在一起,日本鬼子进来了,被强暴过几次的雷桂英缩在一边吓得直抖,他们居然放过了她,但是却用枪托在她头上砸了两下,顿时血流如注,“喏,这个就是留下的伤疤。从那以后,头就一直疼,而且不能往上抬,否则会晕过去。”老人再度垂泪。
      
      13岁被骗当起慰安妇

      饥寒交迫,还时不时地要提防日本鬼子,雷桂英请求别人帮她找份工作,“不要钱,只要有吃的就行。”没想到,就这样被骗进了慰安所。(其实,这段经历在记者长达两小时的采访中,她都没有提及。记者即将离开时,在她干儿子及村人的鼓励下,她才流着泪向记者诉说起这段她最不愿回首的经历)

      13岁左右,她被介绍到一户日本人家里带小孩,进去以后才知道这是一家慰安所。但这家规模不大,相比邻近的一家大慰安所,要冷清许多。可即使这样,雷桂英一天也要接待三四个鬼子,最多时要五六个。“尤其是周末,鬼子们就排队进来,一个个猴急得不行,死折腾,疼得我直叫!”

      屈辱的泪水从脸上滑落,“丢人哪!真丢人!”老人不停地喃喃重复,让人不忍目睹。

      经历了约一年半的非人折磨,有一天,雷桂英趁鬼子们都在风流时,假装上厕所,然后从茅房里跑了出来,终于逃离了这个狼窝。

      昨天,她拄着拐棍,带着记者们来到了当年的慰安所所在地指证。她指认了两处地方,一是离汤山区政府不远的农业银行,原称高台坡,她当年就是在这里当慰安妇的。另一处是汤泉东路60号,“这里原来是日本军人的俱乐部,比较大的慰安妇场所之一。”

      昨天,从小在汤山长大的89岁高龄的唐家议老人也证实了雷桂英老人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当年,日军占领汤山后,83医院、炮校、戴笠楼里全是日本鬼子,汤山因此也设立了许多慰安所,雷桂英说的只是其中的两处,天天从里面传出鬼子的-笑,及妇女们惨然的哭叫。
      
      17岁婚后已不能生育

      抗战胜利后,雷桂英获得了新生。

      但被强奸、当慰安妇的经历让她痛苦不堪,本能地拒绝男人,所以当许多好心人劝告她,“你该找个男人,成个家”时,她并不愿意,根本不想。

      经过无数次的被劝后,无所依靠的她在17岁时结婚了。婚后,男人对她很好,可她却无法生育。

      于是,她收养了两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四口之家。1982年,雷桂英的老公生病去世。目前,养女已经62岁,可早已把雷桂英老人“遗忘”,雷桂英现与养子唐家国生活在一起,孝顺的儿子成为她最大的欣慰与依靠。

      “我老了,没什么可怕的了,我当过慰安妇,我愿意把我的经历公开,告诉所有的人。”说这话时,老人抹去眼泪,异常悲壮。
      
      南京慰安妇第一个“活人证”

      听完记者对雷桂英的采访录音,南师大历史学教授、全面系统研究南京慰安所问题第一人的经盛鸿有点激动:雷桂英,堪称南京慰安妇第一个“活人证”。
      
      雷桂英指认的两处慰安所地址与《对南京原日军慰安所的最新调查报告》中得到印证。“意义很是重大!”采访中,经教授一再强调。
      
      作者:□据现代快报报道 

       

    真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