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肩膀上扛着她们的丈夫 开国元勋夫人的《忠贞》
  • 揭开外交部历任翻译的神秘面纱(组图)
  • 李岚清记录欣赏音乐经验:欣赏音乐先听主旋律
  • 墓地前敬酒泪洒大榆洞 刘松林:岸英我来看你了!
  • 抹不去的记忆--忆臧克家先生
  • 最传奇的皇帝 赵匡胤生前三条国训
  • 建国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两地情书”(图)
  • 日本护士和湖北军官半个世纪的生死恋(多图)
  • 422天的痕迹 首次揭秘刘晓庆被捕前后的故事
  • 曾国藩:民生以穑事为先 国计以丰年为瑞(图)
  • 最新热门    
     
    萧红病故他乡六十载 作家骨灰难回家乡

    刻,老冯说他的内心充满了遗憾和不解。

      萧红病中期待回到故乡

      其实,不光是老冯,很多去过呼兰萧红青丝冢的拜墓者都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封建的家庭,流浪、落难的苦涩,婚姻的一次次创伤,多病的身体,这一切让这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在31岁戛然而止。短短的9年创作生涯,萧红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众多作品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萧红的杰出文学成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的萧红研究热一浪高过一浪,仅公开出版的萧红传记就不下30种,萧红作品各种版本有百种之多。研究者认为,传统的研究将萧红定位于抗日作家、反帝爱国作家,既不全面也不准确。萧红认为,“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学者季红真认为萧红这一独立的创作原则,“超越了当时救亡的主题,也超越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主张。”萧红对女性生殖的关注、敏感于男权文化的压迫、创作晚期对人生和人性隐秘的探求和对生命的追问,游离了主流-思潮和意识形态话语,这也正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但也正因为如此,萧红也陷入了寂寞之中,常常被他人误解。“一生遭尽了白眼”的女作家,在日寇侵占的香港走完了苦难的一生。

      据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记载,当萧红在香港身染重病的时候,她想到要回故乡呼兰。萧红去世后,她的骨灰一半葬在香港的圣士提反女校,另一半葬在香港的浅水湾。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卧听异乡寂寞海潮的浅水湾中的萧红墓才被迁往内地,而这一次萧红依然没能回家,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的限制,萧红被葬在了广州的银河公墓。如今,萧红离世已经64年,她依然没能回到故乡,怎能不让读者和故乡人遗憾呢!

      14年移墓难成真

      故乡人并没有忘记萧红,并且一直希望把萧红的骨灰迎回家乡安葬。

      因为葬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的萧红骨灰一直没有找到,呼兰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迁移广州银河公墓中的萧红墓了。1992年,当时萧红故居纪念馆馆长孙延林牵头在呼兰西岗公园建造萧红墓,当时希望把萧红的墓从广州迁回呼兰。当年3月,呼兰县文化局局长欧阳新国和孙延林一起到北京征求萧红丈夫端木蕻良的意见,端木蕻良被呼兰人的那份热情所感动,由于当时迁墓的程序复杂和经费短缺,端木蕻良建议先建一个青丝冢,迁墓工作等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当时,端木蕻良献出了自己保存的萧红的一缕青丝。该青丝墓在当年11月建成。但迎葬萧红骨灰的事情却进展艰难。

      2003年,记者曾就萧红墓迁葬的问题采访过孙延林。据孙延林介绍,萧红的青丝冢建成后,他曾几次到北京办理萧红墓的迁葬手续,当时国家文物部门同意将萧红墓从广州迁回呼兰,并办理了迁墓手续。但当时呼兰有人认为,萧红墓迁葬是件大事,要与萧红故居的恢复一起进行,要将萧红墓的迁葬与地方经济建设挂钩。因为资金问题,萧红故居全面恢复在当时有很大困难,迁葬的事情就这样搁浅了。

       

      呼兰撤县并区后,萧红故居的恢复和萧红墓的迁葬等工作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呼兰区政协委员佟家宁在呼兰区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提案,希望呼兰区能加快萧红故居的修复。哈尔滨市对萧红墓的迁葬也很关注,希望能加快这方面的工作。去年,呼兰区相关部门的领导专程到广州,但当地有关部门不同意迁葬萧红墓。

      迁葬有不同的声音

      萧红故居纪念馆副馆长王连喜介绍说,现在萧红墓的迁葬难度很大。不但有广州方面的阻力,同时,萧红亲属对迁葬也有担心。

      据了解,当年萧红墓从香港迁回广州的时候,是粤港两地作家和社会热心人士努力促成的。萧红墓迁回,粤港两地人士可能会提出不同意见。另外,广州挨着国际都市香港,世界各地人士去祭扫萧红更方便。

      哈尔滨市萧红研究会许先生认为,萧红墓如果在故乡,可能情况要好得多,这从呼兰萧红故居纪念馆接待的游人中就可以看出。据萧红故居纪念馆统计,从1986年开馆到2003年,萧红故居纪念馆共接待了中外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个旅游社团,游人达140万人次,其中国际友人达3万余人次。萧红墓在呼兰,对萧红的纪念意义更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名萧红研究者认为,萧红墓属于文物,对文物来说有一个保护的问题。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故乡人希望萧红墓能迁回来,但要先想好,如何来保护。萧红当年在哈尔滨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很多,现在除了玛克威商厦(原东兴顺旅馆)有个小的萧红纪念展室以外,其他地方做得就难如人意了。红霞街(原商市街)萧红居住过的房子没了,很多参观者抱怨整个红霞街上连一块说明萧红居住地的指示牌都没有。而萧红中学(原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是萧红读了三年书的地方,竟连萧红的展室都没有。呼兰的萧红青丝冢常年用铁链锁着,看了让人痛心。我们在争取萧红墓迁葬故乡的时候,先要学会营造一个爱护萧红的环境。

      来源:黑龙江日报社《生活报》 真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