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深化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 超越时代跨越空间的毛泽东战略思维
  • 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介绍
  • 看世界精英们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重新认识伟人
  • 空姐眼中的毛泽东: 仁慈的长者 幽默的语言大师
  • 毛泽东管家吴连登回忆:主席的工资是404.80元
  • 中央警卫团团长揭秘毛泽东的生活习惯
  • 毛主席语录是怎样风行于世的
  • 毛主席语录出版不为人知的秘密
  • 毛泽东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 最新热门    
     
    汉武帝身后的国策抉择

    调整,下“轮台罪己诏”便是证据:“深陈既往之悔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汉书·西域传》)。希望藉此缓和社会矛盾,重新稳定统治秩序。可惜的是,留给汉武帝的时日不多,他日暮西山,已是有其心而无其力了。从根本上扭转滑向“亡秦之迹”-趋势这一历史重任,不得不由他的继承者来承担了。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武帝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他捅下漏子,由别人来替他补救。

      所以,当汉武帝“龙驭上宾”撒手人寰之后,汉朝的-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这种微妙,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和继承汉武帝所留下的-遗产,即怎样在“亡秦之迹”业已形成的背景下,通过战略选择与政策运作的杠杆,使汉朝统治这艘大船驶过急流险滩,重新进入平稳的河道,摆脱“亡秦之祸”的阴影。不同的-利益集团出于不同的-动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汉武帝身后的国策大论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新抉择。

      当时围绕有关统治方略抉择问题形成了三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他们争先恐后粉墨登场,尽情表演,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制定新的国策,使-的演变符合自己的基本利益。这三个阵营分别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循旧派,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及以霍光为代表的务实派,他们的主张,恰好体现了三种截然对立的治国思路。

      桑弘羊等人是汉武帝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在他们眼里,汉武帝生前的一切作为都合理正确,尽善尽美。凡是汉武帝定下的规矩一概不能变,凡是汉武帝施行的方针统统要照旧,所以,匈奴要继续打,盐铁官营要继续搞,严刑峻法要继续用,而汉武帝的贡献则要无保留地歌颂。至于社会上出几个盗贼,读书人有几分牢骚,全然属于作奸犯科,必须严厉镇压,以儆效尤。切忌姑息之政,无需仁义德化,只要印把子在手,刀把子在握,看谁多长几个脑袋,敢跳将出来捣乱。总之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谁都不准动汉武帝既定政策这块“奶酪”。

      贤良文学的意见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汉武帝的种种作为采取了全盘否定、一概抹杀的立场,认为反击匈奴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用军于外,政败于内”(《盐铁论·备胡》);盐铁官营是急功近利,祸国殃民;厉行法治,君权集中,是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归根结底一个结论:汉武帝实施的政策一塌糊涂,灾难深重,“窃见其亡,不睹其成”(《盐铁论·结和》)。所以,新的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变征伐为和亲,改盐铁官营为放任自流,废苛法禁民为仁义德化,“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盐铁论·世务》)。一切推倒重来,彻底改弦更张,摈弃霸道,唯行王道。

      以霍光为代表的稳健务实派是朝廷大权的真正主宰者,他们既不满意桑弘羊等人的固执保守,也不看中贤良文学的偏激空谈,而是设法在两派之间走平衡,定取舍,择其所长,弃其所短,在此基础上理性地作出自己独到的选择。在霍光等人看来,汉武帝的一些做法的确有过火不妥的地方,有必要加以适当的调整,因为在国民生计业已十分凋敝,匈奴边患业已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再对匈奴大动干戈,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但是如果全盘否定汉武帝的功业,将汉朝统治贬得一钱不值那么不但与事实不符,而且也等于剥夺了汉朝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种动摇国本的事情如何能够做得?另外,像行之多年的盐铁官营等政策,虽然不乏种种弊端,但毕竟利大于弊,一旦废去,则国家经济收入又如何能得到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岂不会陷入严重的混乱!至于酷吏-固然残暴,可它多少起着稳定社会、控制局面的作用;仁义德化的确美妙,可是拿它做招牌可以,但真的用于-操作,则未免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了。连孟子都说“徒善不可以为治”,假如没有法制作保证,单靠所谓“德政”来安邦定国,长治久安,只能是一厢情愿,南辕北辙。思路整理清楚了,具体办法也就浮上了台面:这就是行中庸之道,走中间路线,一方面,动用权力资源,对汉武帝的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如在对匈奴和战问题上,根据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实际后果,结合西汉王朝当时的-、经济需要,在屯军戍边,对匈奴小规模入侵进行必要还击的同时,稳妥持重,不再主动出击;又如在经济政策方面,改革盐铁官营的某些弊端,废除酒榷,化解舒缓来自社会的怨懑和压力。另一方面,又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矫枉过正,旗帜鲜明地从总体上肯定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坚持贯彻盐铁官营等基本政策,做到“霸王道杂用之”,确保汉朝统治的国本不致于被动摇,从而在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巧妙度过汉武帝身后一触即发的-危机。应该说,霍光的做法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即贯彻“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书·昭帝纪》)方针的结果,是造就了“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的良好-局面,使汉朝统治呈现出新的气象。

      由此可见,汉武帝身后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国运的盛衰,而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做到情、理、法三层要素的有机统一。贤良文学偏执于“情”,纯就道德立论,固然应该予以“同情之理解”,但其昧于逻辑的理与实力的法,则不免乎“迂远而阔于事情”;桑弘羊等人迷信于“法”,虽有治国的愿望和行政的资源,然而其方案寡情悖理,已是明显不合时宜,如果按照他们的方针去施政,等于是纵容他们继续折腾,火上浇油,必然为害剧烈,于事无补。而霍光等人综合考虑情、理、法的关系,与时推迁,应物变化,合乎人情,顺乎常理,用乎法术,可谓是真正掌握了为政的奥妙,终于使汉武帝留下的“有亡秦之迹”-为之一变,“而无亡秦之祸”,走上了一条能保证国家得以正常发展的康庄大道。这种-上的大智慧,的确令后人叹为观止,神往不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