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汉武帝求仙
  • 汉武帝的驭人术
  • 汉武帝的征税拓疆域
  • 汉武帝与酒
  • 汉武帝轮台悔过
  • 毛泽东管家吴连登回忆:主席的工资是404.80元
  • 中央警卫团团长揭秘毛泽东的生活习惯
  • 毛主席语录是怎样风行于世的
  • 毛主席语录出版不为人知的秘密
  • 汉武帝身后的国策抉择
  • 最新热门    
     
    说不尽汉武帝

    R>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尽是汉武帝迷信神鬼、上当受骗的事,而且记载不厌
    其详,《汉书》的记载相对就要全面得多。如果没有《汉书》,后人对汉武帝形
    象的认识肯定要大打折扣了。所以对史家来说,应当警惕对细节的迷恋(班固对
    司马迁的《史记》最不以为然的就在这些地方)。
      而对电视剧的导演来说,则应尽可能地捕捉和补充细节,这是安排场面、刻
    画人物最为有效的手段——蹩脚的细节设计当然不能算在内。所以历史记载的简
    略,恰恰给了电视剧编导们一个大大发挥的机会。
      对电视剧来说,这种发挥只要不出格,只要能达到表现的目的,完全是合理
    的。但对于想从中了解点历史的人来说,则难免会上当受骗。因此“忠于”一说
    是要打折扣的。
      回到《汉武大帝》,有几个细节就是靠不住的。如最早说过让梁王做储君的
    乃是汉景帝本人——此话当然也中窦太后的心意,只是景帝说了没有当真,而太
    后与梁王听了都当了真而已。电视剧将其改为是太后一意主张让梁王做储君,并
    且还逼着景帝表了态。另如钩弋夫人,《汉书》只说她“从幸甘泉,有过见谴,
    以忧死”,电视剧为了表现汉武帝的英明远识,改成他为防止在自己百年之后出
    现皇后掣肘、外戚乱政的局面而将其赐死。这样的改编虽然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但对于表现汉武帝的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和杀伐决断却是有积极作用的,不但没
    有破坏他性格的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对其形象的塑造。所以对电视剧来说,完全
    “忠于”历史未必就一定好,要想让戏好看,有时候也得对历史稍稍地“不忠”
    一下。
      历史上许多真实的内幕和细节,正如电视剧中汉武帝的一句台词说的:“天
    知道呢!”人们常说,-就像演戏,戏中所演的-,不是儿戏,也近于儿戏

      放弃了对电视剧的幻想,喜欢“求真务实”的人难免感到遗憾——心中悬着
    的念头还没有落实呢。
      历史上的汉武帝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
    度给出各自的答案。研究军事史的人,会告诉你汉武帝时期如何北击匈奴、东征
    朝鲜、南服南越,以及每一次重大战役是怎样打的;研究历史地理的人,则可以
    给你画一幅汉武帝时期的帝国疆域图,这样的地图记载着我们民族过去的骄傲;
    研究外交史的人,当然要自豪地告诉你汉武帝时期如何开通西域——张骞和苏武
    是使臣中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明星;研究经济史的人,要告诉你汉武帝时期如何
    实行盐铁专卖,增加国家税收;研究-史的人,会告诉你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
    集权统治,增强朝廷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汉王朝走向鼎盛。
      这些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旁观者的视角,是不计切身利害的观点。
      翻开历史,我们永远能看到一群群无言的身影,他们永远是背景,史书中没
    有他们的名字,代表他们的只有数字。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汉朝军队死伤人
    数动辄上千上万。即使几次出使西域,派出的使团也常常去多回少,有时甚至有
    去无回。张骞第一次出使时带去了一百多人,最后仅二人生还。这些触目惊心的
    数字对于相隔久远的我们来说当然不会造成太深的刺激,但其现实的伤痛却在距
    其不远的后世诗文中被反复咏写,所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即
    是一例。
      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一个如何看待汉武帝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对汉武帝的
    功过应该是四六开,甚至是三七开。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太过简单。因为根本的问
    题不在于具体如何评价,而在于要确定怎么样的判断标准。毕竟,用现代的法律
    标准对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进行评判,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产生歧义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有人坚持-标准,
    有人坚持道德标准,而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有强烈的目的性,强调的是结
    果;道德则强调过程的合伦理性和合理性。
      这样在-上合理的,常常不一定合乎道德的标准,所以不择手段就成了政
    坛黑暗的一个代名词。相反,合乎道德法则的,又并不一定能适应-的游戏规
    则。矛盾的凸现应该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一个人可以影响历史,但不能决定历
    史。决定历史走向的是各种力量的合力。
      所以对汉武帝,我倾向于另外一种立场,更愿意对他进行描述。
      我始终认为汉代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的文化融合,而且这三次都是在由乱而治的过
    程中实现的,每次融合都带来了文化上的大繁荣。第一次融合就发生在汉代。
      秦以前,中国的文化分别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中原文化和
    楚文化两大分支,虽然两种文化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也时有交流,但各自始终保
    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楚文化一直在中原受到鄙视和排斥。秦代虽然统一了全中
    国,但因天祚太短,制度上的统一尚未彻底完成,加以秦人起于北方,对南方文
    化抱排斥的态度,所以秦的统一并不稳定——特别在文化心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性。
      汉代秦以后,承袭秦制,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特别是汉兴于楚,汉初统治集团中的许多人都是楚人,他们把楚文化带到了中
    原。这样楚文化开始在中原得到重视,与中原文化取得了平等的资格,两大文化
    支流才真正地开始了融合。
      到了汉武帝时代,这种融合基本完

    [1] [2] 下一页

    成,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散体大赋这种新
    的文体。这次文化融合的最大意义是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使全中国初
    步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心理。此后,统一的国家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另外,后世作
    为传统的许多东西,也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确立的。
      如对于儒术的尊崇,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此后近千年封建统治中的核心地位。
    武帝以前,儒学与其他诸子之学基本上是平等的,孔子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
    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种局面就彻底被改变了。
      有了这样一个核心作保证,中国文化在经历魏晋南北朝大动荡的时候,才能
    不被外来文化所吞没,并在隋唐以后重放光彩。
      对此,我只能说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能施于如此深远
    影响的,又有几个人呢?这恐怕又不完全都是偶然吧?
      诚然,刘彻并非完人。他的暴戾、强横、自大、专制,让人恍惚中看到一个
    魔鬼的影子常常出现在他的身旁。但是纵观历代的皇帝,有几个不是有着这样那
    样的魔鬼附身的呢?所以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体制上,专制使最高的权力不受任
    何约束,人性中的各类魔鬼自然时不时地就会探出头来!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