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秦始皇(前259~前210)
  • 秦公陵园区
  • 黄帝介绍
  • 崆峒传说之黄帝问道
  • 重温司马迁笔下的黄帝
  • 炎 帝 神 农 与 黄 帝
  • 历史解密:沙丘疑案-秦始皇的死亡真相是什么?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原因探析
  • 关于秦始皇帝权力威势的思考
  • 最新热门    
     
    黄帝不死

    及火镰的发明者祝融,一代神医俞跗。在累世的供奉者面前,不端坐着承受后人的朝觐,而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为人类的进步而脚塌实地工作者的劳务者的身上,这是唯黄帝仅有的美德,黄帝陵是一坐衣冠冢,黄帝在百信的心里是没有死的。任何怀念都是有源头的,只要这源头是一份具体的,实在的,可以随时触摸的东西。这就像滚雪球,只要有一个坚固的内核,外表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巨大。相传黄帝活到一百一十岁的时候,玉皇大帝命九天玄女托梦给黄帝,说:“你战蚩尤,降神农,一统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创立了世上第一个中央共主地国家;你做衣冠,造舟车,教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百民安居乐业。因你功大无边,玉帝决定召你乘龙回天宫。”“这功名怎么全落在自己头上了呢?”黄帝恍惚醒来,一连数日为此事苦忖。最后决定到首山采铜,搬到荆山铸鼎。黄帝命工匠把凡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鼎上,对贡献特别大的几位大臣,连肖像也一并铭刻下来,以资后人悼念。五百天之后,身高一丈三的巨鼎公寓铸造成功了黄帝命人把它搬到荆山脚下,同时召开宝鼎铸成的庆功仪典。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如潮涌。正值仪典的高潮,一条巨龙从天而降,龙头一直触到宝鼎上。在场的人们个个目瞪口呆,张皇失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黄帝缓步踏上龙背,仪态万方地向人们点头作别,巨龙升上天空。至桥山(即黄陵县)上空,黄帝对巨龙说:“我在荆山铸鼎,已一年多时间没回桥国,这里的臣民在等我回来,你能否停一下,我要与他们辞别,再看一看我亲手栽的柏山树。”巨龙便在桥山降落下来。桥国的臣民听说黄帝成龙升天,便奔走相告,一起涌至桥山,将巨龙团团围住。黄帝不能下龙背,只好在龙背上与大家做别。人们依依不舍,不忍黄帝离开人间,有的拽住黄帝的衣襟和鞋子,有的牵着巨龙的胡须。围拢的人越聚越多,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时辰已到,巨龙抖动庞大的身躯,腾空而起,臣民们有的扯下黄帝的衣襟,有的拽掉黄帝的一只鞋子,连黄帝悬在腰间的宝剑也被扯了下来。人们再也见不到黄帝了,伤痛之后,为了便于永久的怀念,便将黄帝的衣襟,鞋子和宝剑埋在桥山之颠。这便是黄帝陵的源头。

      之后,每年的春天,冰冻的土地苏醒的时候,百信们便自发的到桥山之颠祭奠黄帝,这以后就成了定例。人们拿着自酿的家酒和蒸制的各种吉祥物形状的面点,贫穷的人家便以野花编制的花束,花篮及水果,向黄帝诚表一片敬意。祭奠黄帝是不用牛羊畜生的,不是因为黄帝是一个素食家,而是黄帝是第一个倡导饲六畜以兴旺人类的君王,这便是“民祭”。汉代以后,又有了“公祭”。每年清明这一天,或帝王躬身亲行,或派遣要臣祈愿黄帝的在天之灵,保佑权业的安泰。但“公祭”始终没有取代“民祭”。二者是并行的,且“民祭”更隆重,往往持续几日。

      一九三七年的清明节在黄帝陵的历史上是特殊的。先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派遣的陕西省党部要员组成的“公祭”团。之后是中国-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的使者林祖涵等一行,其洋洋洒洒的祭文是出自毛泽东之颠江山的巨手。当年,那段祈古黄帝的文字,博得了国人极大的敬意。

      黄帝陵有一棵柏书是相当奇妙的。

      西汉元封元年秋天,汉武帝刘彻召集十二位将军,调集十八万人马,北巡边疆,大军驰道北上,出长城,登单于台,直抵边关,威震匈奴未敢出兵交战。汉武帝等了数日,恐延了封单时间,决定收兵回京城。为了节省时间,大军没有从远道返回,而改从延安以南直插坊州,行至阳周郡桥山,看到山顶上高大雄伟的黄帝陵冢,即下令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不论将士,不论尊卑,数十万人仅一天一夜时间便在黄帝陵的对面筑起一座高大的祈仙人台。第二天旭日东升的时候,汉武帝命令十八万大军列仗桥山,俯首默祭。汉武帝卸下身上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台,祈愿黄帝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这便是史载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

      汉武帝挂过的这棵柏树,自此以后,周身上下斑痕连连,纵横成行,树枝树干皆如此。这便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成球状,阳光下宝石般晶莹闪闪。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干,有恢复了密密麻麻的甲痕。黄帝陵从山颠到山脚,是不挂“保护树木违者罚款”的木牌的。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的。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以行窃为生。一年冬天,天降大雪,这个人冻的实在忍不住了,便上桥山砍了一担柏树枝回家生火取暖,谁知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越吹冒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倒在地,口吐鲜血气绝身死。自此以后,再没有人随便砍桥山的古柏了,现在,即使孩子捡回了古柏枝,家中的老人也会严厉责骂,责令把树枝送回原处。桥山古柏就这样一代一代保护下来。康熙年间,一位县令想普查桥山到底有多少古柏,命人查了数日也没有结果,只好作罢。一九三九年,中部县县长卢仁上调集一个民团,降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序号,命士兵在树上依次张贴,错者罚大洋五块,打四十军棍。经过十九天普查,得知桥山共有古柏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棵,并将这一结果载入黄陵志。

      一九九○年四月五日,我清楚地记着那一天的天气,风向甚至气温的变化。在黄帝陵,那天早晨有点凉,但天气晴朗。到了中午又有点阴,却丝毫没有清早就聚至桥山之颠的数万朝圣者。头一天晚上我没睡好,不仅仅是因为兴奋。颇具规模的黄陵宾馆那天是爆满的,一直到凌晨两点钟,从许多房间,甚至走廊的通道处都回响着激动的声音:京腔,粤语,土家族及南方普通话,陕西方言,乃至英语时起时落,一位“公祭”的组织人员告诉我,没年归来寻根祭祖的华侨,台胞都有数千人。正只2这位朋友的帮助,到黄帝陵之前,我就得到一张塑封的“九○”年公祭黄帝陵陪祭人的绿卡。“公祭”开始后,我才知道了这个绿卡的重要。这是一张特别通行证,只少数人才有,把它别在胸前,便可以优越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且站入祭台中心,在三位主祭人宣读祭文之后,向黄帝有组织的鞠躬。没有这个绿卡的人只能站在外面。鞠躬这份礼仪是不益于单干的,只是在有组织的公共场所才具有庄严感。我至今仍感激西安的那位朋友,在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清明,为我提供了一次向我祖轩辕黄帝庄严致礼的机会。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才死了呢。黄帝不死。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