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秦始皇简介
  • 汉武帝杂谈
  • 一个投机商人与秦王朝的渊源关系
  • 秦始皇之死
  • 秦始皇墓为何座西向东?
  • 长沙的传说:炎帝教耕和舜帝南巡
  • 舜帝仁德
  • 尧帝故里寻遗风
  • 毛泽东年谱(1921-1930)
  • 毛泽东年谱(1893-1920)
  • 最新热门    
     
    尧帝唐国的早期都城

    原(并州)———清徐———祁县———霍县———临汾———绛县———最后定都平阳陶寺)。在这众多地点中,唐县、清徐、陶寺最为重要,是建国、建都的要地。唐县前面已提到,不再赘述,下面着重讲一下太原晋阳和清徐。

    正如上述史籍记载,尧王20岁登基帝位,成为尧帝(帝尧),建都平阳。而这个建都称帝的地点是在晋阳(太原县)或并州。这两处的版图是不一样的。古晋阳,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一带,如果说尧帝曾在此落居过的话,当地应能找到有关遗址,或后人祭祀的庙宇,可惜没有任何踪迹。因此,尧帝迁徙晋阳说,似应否定;再说并州,这是古太原地区的统称,范围包括了晋阳,而且版图要大很多。尧王迁徙至太原何处?山西省有学者认为,太原市平阳路,即是尧帝落居后留下的路名。笔者认为,这是路名,而不是地名。“平阳路”之所以得名,也许是尧帝因饱受阴雨水害之苦,希望通过这条路,找到一处平安沐浴太阳的地方建都。即使尧帝来过太原平阳路这一带,也不过是暂住的驿站,未在此建都,不足以引发当地人民的深切怀念、传说和立庙祭祀。

    东汉郑玄(127—200)《毛诗,唐风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毛诗正义》据此评《诗经》中之《唐风》“有尧之遗风”曰:“则尧都之也。《汉书,地理志》云: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是汉时为太原晋阳也。”

    以上两段古籍资料,分明说太原晋阳,是尧帝唐国之地,或唐国的都城,但唐都的具体位置不详。.

    有幸的是,笔者最近在有关古籍文献及太原清徐县志上发现了尧帝的都城遗址———尧城村(又名陶唐城)的记载。特摘录如下:

    明《清源县志》载:“尧庙位于清源县城东南方15里尧城村,古称陶唐城,”尧“自陶邱迁晋居此,故有尧庙之说。”清光绪《清源乡志》记载:“陶唐城,帝尧自涿鹿徙都于此,后因水患严重,遂迁于平阳府。乡人为纪念帝尧,修建了这座庙堂。”

    明《太原府志》卷之二十四载:“陶唐城:在清源县东四十里。陶唐氏自涿鹿徙居与此,俗又谓姚城。”(“姚”通“尧”,尧城村很可能是姚姓的根祖地)

    1999年新编《清徐县志》载:”尧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孟封镇尧城村。始建年代无记载,现存遗址为明代建筑。”

    帝尧庙,俗名无梁殿,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尧城村。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明《一统志》称:“帝尧自涿鹿徙都与此,俗为尧城。”《山西通志》卷三载:“后因水患太甚迁河东平阳。”(今临汾)《山西通志》卷一六四载:“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殿为太原地区惟一现存的无架建筑。同时亦是山西古建筑行业考查研究的重点之一,为清源八景之一的“陶唐古迹。”

    我省考古学家曾在清徐都沟(其地名与尧帝在尧城村建都不无关联)发掘出与尧舜禹时代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存,印证了古籍中记载的尧城村为唐国早期都城的可能性。笔者最近到清徐县尧城村考查。据当地村民讲,尧城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边长为一华里的方形城墙,四个城门,可惜在合作化破除封建迷信和“文革”中破四旧时损毁殆尽,现仅有北城门还保留一点残迹。

    据《山西通志》记载:“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在尧村,在其中一块不知何朝代的残碑上,笔者发现了“昔时尧王造历之所”的字迹,还看到一张经县文物部门复原的古尧城平面图,其城内广场地上有“中”字形观天祭祀坛图案,以二者佐证,说尧城是尧帝“造历”之地,并非虚言。

    尧帝所造的“历”,又名日历、图腾柱太阳历、华表,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的一大发明,最早是由太昊伏羲氏创立,用以掌握捕鱼狩猎的四季时节;炎帝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对太阳历的需求更精细了,太阳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黄帝轩辕氏,及第四代孙尧帝,对太阳历继续不断完善和继承发展。建造这种太阳历通常是辟出一块平地,在平地正南处树立一根高木杆,又名图腾柱(柱上要刻绘本部族的图腾画),由部族头领观察每天太阳在杆柱下的投影,并在太阳正南时,在地上南北方向的直线上,刻上相应的刻度;如夏天日影最短时,即为夏至;冬天日影最长时为冬至;春分、秋分时的刻度相同。依此类推,分别定出四正,又名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隅(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相应刻度,以掌握每天的时间和一年的四季节令。四季太阳历,又名“土圭”,今河南登封县仍保留着其周文王时代的土圭遗存。成语“立竿见影”即是从这种太阳历而得名。

    图腾柱太阳历,是上古国家政权落居和祭祀的重要领地,是王权统治中心,通常建在山顶上或都城的台地上。柱,即在木杆下居住的王者之意。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即是传说中尧帝在山西中部建立早期唐国的都城,也是古籍中所载他20岁起始称帝的地方。

    就在尧城村(陶唐城),尧帝“命羲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置闰月正四时”,奠定了最初的尧历,开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唐国基业。

    太原一带的古唐国,一直延续到周代初期,后来才被“晋”的名称所取代。尧帝的都城尧城村,上古时期很有知名度。相传在周代,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开国古圣尧帝,在其故都尧城村修建了祠堂,用以祭祀。祠堂元代至正年间重修,以后又多次增补、修葺。现存的无梁殿为明代建筑。

    尧城村的尧帝文化,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

    [1] [2] 下一页

    推崇、歌咏。以下摘录两首古诗:

    陶唐古迹

    前人旧

    是陶唐治历城,今无遗迹只留名。

    ……

    乡人尚感遗风厚,犹建荒祠献酒羹。

    陶唐古迹

    和羹

    梗阳东去一城圜,古帝高踪此地传。

    野老迄今崇庙祀,涂歌无处不尧天。

    如此一来,尧帝迁徙并州(太原地区)称帝建都的遗址尘埃落定了,它是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而古籍资料中说的太原晋阳,很可能是以讹传讹,搞错了地点。

    下面再说一下尧帝迁徙的最后一个地点———襄汾县陶寺乡。

    华北地区全局性的水灾,山西清徐也未能幸免。尧帝终于在山西建都数年后,继续向南迁都。中途在祁县东六支村临时居住一段时间,后来当地群众修建了二帝庙,以纪念尧舜二帝。最终,尧帝带领其部族定居襄汾县陶寺村。陶寺村之所以得名,与尧帝陶唐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近来有学者撰文,陶寺即是尧帝要苦心寻找的“平阳”之地,是尧帝唐国晚期的都城。解放后,我国考古学家在此地发掘,发现了夯土台阶为特征的早期城市的遗迹,还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等地下文物,其中一个陶盘上,绘有蟠龙图案,这即是尧帝的部族图腾,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其年代时段为距今4500年———4200年,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间大体相符。

    古籍中认为,尧帝的都城平阳,是今临汾,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也持这一观点。然而,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尧帝时期,华北正是洪水泛滥时期,而平阳地处临汾盆地,很难躲过水患。因此,这个平阳,不一定是尧帝时代的平阳都城,而可能是其后裔建的都城。一些有识学者已经认同了这一观点。

    现代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华夏先民的建国和建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即部族迁徙,古国和都城的名称不变。尧帝自从迁徙到山西清徐尧城村建都,遂将古唐国重心也带到了太原地区,成为山西早期的唐国;随着尧帝最终定都陶寺,晋南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唐国,即山西晚期的唐国。

    综上所述,尧王作为诸侯,最早被封唐地的遗址在河北唐县一带;登基称帝的唐国在太原、祁县一带,都城在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晋南襄汾县陶寺乡,则是晚期唐国的都城遗址,尧帝在此地选定了接班人舜,并实现了权力交接。

    河北唐县、山西清徐尧城村的尧庙、陶寺的尧文化古迹、包括临汾的尧庙,都应该视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