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中国宗教的创始人-颛顼帝
  • 神农炎帝世系
  • 炎帝与炎帝陵
  • 炎帝教耕和舜帝南巡
  • 炎帝 千古一帝出华阳?
  •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
  • 炎帝简介
  • 炎帝与中国饮食文化
  • 破解炎帝南巡之谜
  • 神农史考
  • 最新热门    
     
    炎帝世系:章姓起源

    帝至吕尚之间有16世、18世、53世……等多种不同的说法。炎帝即位在公元前3217年,吕尚封侯在公元前1027年,中间相隔2190年,若按53世计算,则平均每世为41.32岁。远古时期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寿命都不会很长,三、四十岁已经算中老年了,据有关专家证实,当时人的平均死亡年龄约为34.3岁。另外,还有炎帝在位150年、黄帝在位100年……等说法。现在的人能活到百岁以上也是屈指可数,更何况远古帝皇能执政百年以上?
      笔者认为,这里的“世”不是具体的一代人,应该是历史上一段时期的部落。若理解为炎帝部落150年、黄帝部落100年,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所以从炎帝至吕尚之间,无论是16世、18世还是53世,从部落的观点来看,都是可信的。只是因为不同的作者对部落交替、变更的边界划分不同,才造成了今天看来的世代不同。
      尽管如此,各地宗谱所记载各部落之间的辈序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炎帝至黄帝政权的建立(公元前3217年~前2697年。共520年)
      ◆2003年4月7日,央视国际播放了对现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家何光岳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专访。据何光岳考证:
      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始,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炎帝神农氏共八代。
      平均每代65年。
      ◆《帝王世纪》:
      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
      共八代,530年。平均每代66.25年。
      ◆《山海经》:
      帝轨→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衰(炎居)→节并→戏器→祝融(缙云氏)
      共十代,平均每代52年。
      ◆《吕氏春秋》:
      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
      平均每代30.5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莖→帝戏→榆罔→帝器→祝融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43.33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
      女登感神农而生炎帝曰石年,……炎帝之始在位140年,传十八世为帝。十世榆罔崩于长沙之茶乡(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平均每代28.89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明→帝来→帝哀→帝克→榆罔→缙云氏
      共十三代,平均每代40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名→帝来→帝衰→帝克→帝榆罔→(缺八世)→缙云氏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24.76年。
      ◆广西钦州《章氏族谱》:
      炎帝神农氏→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耒→帝衷→节莖→帝戏→帝器→祝融
      共十一代,平均每代47.27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
      共八代,平均每代65年。
      从以上记载看来,章均垟和前阳的说法比较接近真实的代数,可惜章均垟没有记录具体的代数,而前阳中间又缺了八代。各籍所列人名也不尽相同:临魁、临、魁当为一人,即临魁;明、名当为明;真、直、宜当为直;哀、衰、衷当为衰;来、耒当为来;节莖、莖当为节莖;戏、器、戏器可能为两代,即戏和器;嵬可能为轨的异体,即石年;鳌可能不存在。
      祝融以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部落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故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视为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当今世界天下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炎、黄二帝不仅赋予了我们的生命,还是生存、发展的源头,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尊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养我、育我的生命之基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使祖先与生命同在,文化与生活共存。
      二、黄帝建立政权至姜太公吕尚(公元前2697年~前1027年。共1670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缙云氏→共工→四岳→吕侯伯夷→珏→发→翻→衍→达→食我→臧孙→逄公伯陵→逢公→吕氏→太公望
      共十五代,平均每代111.3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吕侯壤→吕侯发→吕侯→吕侯衍→吕侯远→吕侯我食→吕侯孙藏→吕侯伯陵→吕尚
      共十四代,平均每代119.29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誇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齐)太公
      共四十七代,平均每代35.53年。
      ◆广西钦州《章氏族谱》:
      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
      ◆《山海经》:
      祝融(缙云氏)→共工→句龙→后土→信→

    [1] [2] 下一页

    夸父→垂→伯夷(封为吕侯)……。
      ◆香港章骏明提供泰国谢其昌珍藏的《谢世族谱》:
      垂→伯夷
        │
        伯常
        │
        伯益→若木→费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谦→澄→晔→宇→清→宝→宽→典→明→车→能→宏→瑞→倚→拜→世长→恭→祥若→范→箨→安世→忠贞→绍良→庵年→卿→渰→彦→筠生→吕尚
      接《山海经》共四十五代,平均每代37.11年。
      这段时期,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各地宗谱记载的也都不同。从历史上看,这一阶段是五帝辉煌时期。炎帝世系的人物,仅共工、四岳、伯夷等少数几人,在尧、舜时代分别辅助过鲧、禹治水而被载入史册。特别是伯夷,在舜帝时代辅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帝即位后,赐伯夷恢复姜姓,并封为吕侯。
      所列人名:食我、我食当为食我;臧孙、孙藏当为臧孙;勾龙、句龙当为勾龙;誇父、夸父当为誇父。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时,“姓”表示母系血统,代表正统。“氏”是各部落之间的区分,王公贵族才可以拥有,而平民、奴隶只能有名不可有氏,更不允许有姓。氏可以随封地、居住地的变迁而更改,姓却是至高无上不容更改。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隋、唐及至今,氏即指姓。
      黄帝政权建立,炎帝部落已非正统,自然就失去了“姜”姓,但炎帝毕竟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炎帝后裔以共工氏、勾龙氏……等所称。
      在黄帝时代,炎帝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黄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共工、伯夷两代为水官,分别辅鲧、禹治水功高,至伯夷佐大禹治水功成,终于复赐姜姓,并封邑于吕城,世代为侯,后人以吕为氏,进入姜姓吕氏时期。
      三、姜太公吕尚至立姓始祖章韅(公元前1027年~前664年。共363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太公望→齐候伋→隐→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靖公(世为齐附庸)→康公→桓公
    →平公→厉公→世子伟→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定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吕望太公→齐候吕及
           │
           吕隐→靖公→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康公→桓公→平公→万公→
    太子伟→定公→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吕尚→丁公(吕级)→乙公(得)(传32侯,至21世康公(贷)于公元前379年为田氏所并)
               │
               穆公(处)(封於鄣国)→靖公→康公→植公→平公→厉公→太子伟→
    定公→隐公→缪公

    闵公→懿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韅公(因失国,去邑为章)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30.25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齐太公历五传至桓公→子雍(受桓公封鄣)→王丕(宜公)→让→景武→无终→嘉→宝庆→遵→懋→裁→琦→成子→莫益→邑→瑞立(因被田齐所灭而去邑为章姓)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17.29年。
      这段时期,多来自各地宗谱。惟章均垟与众不同:受封于鄣是“子雍”而非“虎”;去邑为章是“瑞立”而非“韅”;历代人名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各谱。《苍南章氏史志》记穆公名为“处”而非“虎”,可能是笔误。
      所列人名:齐候伋、齐候吕及、丁公吕级,其名当为伋;桓公、植公当为植公;厉公、万公当为厉公。
      在查阅各地宗谱资料中,发现对上古时期的一些称谓上显得比较乱。经反复参照比对,找到如下规律,望我族后人在引用此段时期资料时,务必注意,以免别族耻笑。
      炎黄时期,统治集团称“部族”或“氏”,如:炎帝部族、黄帝部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氏,这里的“氏”既是一个集团的标志,也是一个具体人物的氏号。集团领袖称“帝”,如:炎帝、黄帝、顓頊帝、喾帝、尧帝、舜帝。
      夏、商、周及以后,统治集团称“朝”,如: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集团领袖称“帝”,如:禹帝。
      商、周朝集团领袖称“王”,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
      夏、商时期的封地称“邑”,封地统治者称“侯”。如:伯夷封邑于吕,故其及以后继位者均称“吕侯”。
      周时期的封地称“国”,封地统治者称“公”。如:吕尚封于齐国,号齐太公、吕虎封于鄣国,号穆公,其后继位者均另立新号。“公”在姓名前,表示其位,一国不能有二公,有些族谱在鄣国太子伟后并列二公,肯定有误。“公”在姓名后,是对其人的尊称,凡年长者、有威望者均可加“公”。
      战国时期领袖称“王”;秦朝及以后称“皇”,基本取消封地。以后虽有个别封地,其特性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一般在边陲少数民族的驻地,封地头领称“王”。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