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唐玄宗身处绝境时的忏悔
  • 东京审判背后的一场特殊战斗
  • 蒋介石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
  • 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
  • 文革中的贺子珍 幽居上海北京之行终受阻
  • 老公安:文革时,刑事案件一年没几起
  • 回望百年共和路
  •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最后六年
  • 饿着肚皮唱赞歌:新华社记者回忆“大跃进”
  • 程潜:最使毛泽东尊敬的人
  • 最新热门    
     
    邵飘萍遇难八十周年祭

    办法,会议决定由新闻等各界13名代表组成小组与张学良交涉。

    就在代表们会见张学良,邵飘萍的亲友也在寻找其他的营救途径时,4月26日1时,直奉联军总执法处草草提审邵飘萍,审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随后判处邵飘萍死刑。当日5时许,邵飘萍即被绑赴天桥刑场-。

    邵飘萍遇难后,北洋军阀不准家属收尸,把遗体塞在“舍材”——为-者粗制的薄皮棺材中埋在-现场。不久,其家人冒险寻到葬地,根据有关记载“开棺后看到飘萍尸体。子弹从后脑进入,向前面左颊部位穿出,成一个小三角形似的。头发蓬乱,血迹斑斑。他身穿华丝葛长衫,黑色纱马褂,丝光袜,红皮底黑色缎面鞋。”这时,名伶马连良慨然以友人的身份出面,参与为邵飘萍收尸。他出钱请人在城外搭建了一个开丧的凉棚,接待前来吊丧的人们。史载,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开丧从上午7时开始,到下午3时还没有结束。马连良还拍摄了照片,为控诉北洋军阀的暴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一张是邵飘萍整容后的遗容,照片上,他饮弹牺牲后左眼下的弹洞清晰可见。

    张作霖父子为何对一个新闻人下此死手?

    早在1918年2月,邵飘萍就在张作霖抢劫政府军械时写过报道《张作霖自由行动》,文章中写道:“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为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邵飘萍招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则是郭松龄发动滦州事变前后《京报》所发表的大量新闻和评论。而新闻史家认为,邵飘萍被杀的深层原因是其被诬陷为“赤化”。

    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邵飘萍创办的《京报》被后人称作“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1918年10月5日《京报》问世,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京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较同时代其他报纸的特点是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多,其创刊后很快就以消息灵通、内容丰富受到读者的欢迎。

    京报创刊后,邵飘萍亲任社长和主笔,他坚持“公平真确”的办报理念和宗旨,在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表明:“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为激励同人,他在编辑部悬挂了一幅自己手书的四字条幅:“铁肩辣手”。这个词句出自明代被奸臣严嵩杀害的谏官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章太炎曾解释说:“今人谓从事刚严猛烈者为辣手,辣之言厉也。”

    邵飘萍的笔锋让一味迷信暴力的张作霖乱了手脚,他秘密汇款30万元给邵飘萍,但邵飘萍立即退回,并继续在报端不断揭露张作霖,他对家人说:“张作霖用30万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我也不要!”

    在邵飘萍的主持下,《京报》着重报道和评述-新闻——北洋政府诡谲的政局和纷纭的战事,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立场客观公正。他报道的典型案例有曹锟贿选大曝光,还有轰动一时的“金佛郎案”等。

    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京报》自诞生之日至最终停刊,20年间命运多舛。1918年8月22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1920年,“安福系”政府倒台,《京报》得以复刊。1926年邵飘萍遇害,《京报》被迫停刊,两年后在其夫人汤修慧的主持下再度复刊。二次复刊后,汤修慧任社长和总经理,此后十年,汤修慧艰难支撑着邵飘萍的遗业,直至七七事变后最终停刊。

    报业生态与报界同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的报馆处在统治中心,各派军阀为了争权夺利,在混乱的争斗中,往往在运用武力的同时,还要借助于舆论和宣传的力量。军阀和政客除了自己直接控制报纸,还用津贴等手段间接掌控报纸。当时北京大小70多家报纸,三分之二以上都有一定的-背景,它们随政局沉浮,并无一贯的政见和主张。无“报格”是当时北京许多报纸的共相。

    1914年,邵飘萍为《申报》采访和撰写特别通信,同时自己经营新闻编译社,几年下来萌发了自己办报的决心。因为当时国内各家报纸几乎都是党派报纸,即使有民间独立报纸也鲜有影响。那时,创办一家报馆并非难事,一方面法律允许,另一方面在采访、编辑、印刷、发行上都有便利,因此,邵飘萍辞去《申报》职务,联合友人办起了《京报》。

    邵飘萍的新闻才华和事业并非奇峰突进,在他之前,已有王滔、梁启超这样以评论著称的著名报人,与他同时代的还有黄远生,一位以新闻通讯见长的报界奇才。邵飘萍进入《申报》时,黄远生已是上海《时报》、《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擅长撰写新闻通讯,且其品行操守高远,最终因不为袁世凯利诱所屈,在美国被刺杀。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他对邵飘萍产生过很大影响。

    与邵飘萍一起在《京报》并肩作战的还有“兄弟报人”潘公弼和潘劭昂,《京报》前期和后期的主笔。他们是邵飘萍一手培养起来的骨干。潘公弼说自己与邵飘萍是“同学同事同患难”,他是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时候的同学,一起组建了东京通讯社,更是《京报》的创刊元老,几乎所有《京报》的采访、著译、编辑,都由他与邵飘萍分任。随《京报》的沉浮,潘公弼多次锒铛入狱受尽磨难。邵飘萍死后,潘公弼仍然活跃于报界,长期主持上海的《时事新报》,其报刊文章被一时传诵,与当年《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并称中国报界的“南潘北张”。潘劭昂则在邵飘萍殉报后受汤修慧之邀,担任了《京报》主笔。

    下一页 第 [1] [2] 页

    $False$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