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中国曾请苏联代印人民币
  • 1993年中国的“劫机潮”
  • 中国历史的九大定律
  • 四人帮被捕之前拟就的组阁名单
  • 宫崎寅藏:倾尽家财帮孙中山革命
  • 清朝外交官的巴黎印象
  • 左宗棠为何与曾国藩绝交
  • 魂断孽海:状元外交官洪钧和名妓赛金花
  • 历史的遗嘱 毛泽东蒋介石的最后一次交流
  • 帽子、辫子与传统:易服饰与统治象征意向
  • 最新热门    
     
    中日变革图富的差异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然而这恐怕不是其真正根源。不是挨打了才落后,而是落后了才挨打。中国日益贫弱,是“落后挨打、挨打更落后”的恶性循环吗?这种说法虽有些道理,但仍没有充分的说服力。19世纪的早期和中期,中日这两个国家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都在西方炮口下签订了很多城下之盟,遭受了很多屈辱,也都产生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感,都力图变革图强,但后果却截然不同。1868年明治维新后,20多年时间,日本已经实现了富国强兵,中国却始终没有改变贫弱和挨打的状况。

    我们这里真正的问题是,中国的变革图强努力为什么失败,而日本却成功了?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从两国当时改革态度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形成这一差别背后的原因,来探讨这个今天对我们仍然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

    19世纪中国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西方的强大,在于他们的坚船利炮。因此,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技术上,意在师夷之技而治夷。他们发起了洋务运动,修铁路,造洋船,办兵工厂,建立了新式军队。但与此同时,在人文思想和*体制上,满清统治者将西方文明确拒之门外。这种改革观,集中体现在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变革的最高指导原则,即亟须改变的是技术,万世一统,恒古不变的是体制和思想。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治标不治本。这一变革思路,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中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