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中国曾请苏联代印人民币
  • 1993年中国的“劫机潮”
  • 中国历史的九大定律
  • 四人帮被捕之前拟就的组阁名单
  • 宫崎寅藏:倾尽家财帮孙中山革命
  • 清朝外交官的巴黎印象
  • 左宗棠为何与曾国藩绝交
  • 魂断孽海:状元外交官洪钧和名妓赛金花
  • 历史的遗嘱 毛泽东蒋介石的最后一次交流
  • 帽子、辫子与传统:易服饰与统治象征意向
  • 最新热门    
     
    中日变革图富的差异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而寿终正寝。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明白,要强大,必须学西方。不同之处是,日本举国上下,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要“从文明的各个方面都要赶上欧美”。在日本人的词典里,“现代化”和“西洋化”是同义词,二者是并列的和不可分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这些都不是贬义词。日本人认为自己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何时和怎样才能变得和“西洋”一样强大。自己的黄皮肤和黑头发固然无法改变,但思维和行为、社会和制度,却要尽量变得像强大的西洋人。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全面改革了他们的-和经济制度。-上,建立了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议会制度。日本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制度和科技的全面学习也是不遗余力。经济上,一方面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着手兴办现代产业,同时,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得以发展和完善,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追根溯源,满清和明治两个政府,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之所以有着天壤之别,反映的是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态度的后面,有着深刻的制度和社会利益集团方面的原因。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说,满清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代表的是古老、腐朽和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学习西方,是被迫的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不学,明摆着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他们认为,危及自身统治的西方文化、意识和制度,一定不能学。

    相反,明治政府所代表的是新兴的、先进的工贸金融商业资产阶级。明治政府本身就是这个新兴商业资产阶级推上台的。新兴商业阶级势力,打着政归天皇的旗号,推翻代表传统利益、主张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其真实目的是为自己找到-上的代言人。对这个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来说,日本越能彻底地西洋化,他们就越安全,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一个法治的政府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财产,市场化了的金融、劳动力和企业制度,能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运作和发展。这种利益上的动机,决定了他们要求全面西化的态度。

    日本新兴的资产阶级成功地推动了明治维新及以后的全面变革,它自身的初期发展和壮大却是在19世纪中期以前。

    德川幕府时期,江户(东京)是日本的-中心,而西部的大阪,却逐渐发展为日本的经济中心。那时,以大阪-京都为中心的西日本,传统农业、民间工业、民间贸易和民间金融活动都日益繁荣。那时,在大阪甚至建立了大米交易的期货市场,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德川幕府和中国的皇帝一样,不喜欢他们的臣民与外界往来,实行了严格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在西日本,很多大名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暗中支持当地商人与西方人的贸易,这些商人因而得以首先获得了西方的技术,发展了现代企业。

    日本西部的民间工贸金融业首先壮大,并逐步东移,到了后来,无论是东京的幕府还是各地的大名,纷纷要靠向私人富商借贷,方能弥补自己捉襟见肘的财政赤字。明治维新前日本民间经济力量与政府经济力量的对比,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其传统体制中官大而强、民小而弱的特点,始终都未能改变。在洋务运动中,国家仍然充当了投资的主体,民间力量只充当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而以国家为投资主体所兴办的各类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基本都是亏损的。久而久之,它们都衰败了,未能为中国创造一个强大的现代企业体系及民族工贸和金融产业。

    总结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真正的不幸在于,一个强大的民间经济利益集团始终未能形成,并成为19世纪中国变革图强的主要动力。(王一江/长江商学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学院教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