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兴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除四害
  • 鲁迅为什么不谈民主
  • 十年间什么东西消失了
  • 毛泽东与改革开放
  • 艰难的胜利:毛泽东斯大林在中苏谈判中的较量
  • 民国时期的“牛”记者
  • 苏东坡的文字狱:中国文祸史上的喜剧
  • 回首“九·一八”事变
  • 历史上第一篇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
  • 中国军歌古今谈
  • 最新热门    
     
    英国人:虎门炮台的炮弹更像烟花

    在近代史方面,读老外的著作不可谓不是一种享受。首先他们态度比较端正,一般很少修改历史来适应意识形态(当然有时候也会为己类开脱一二,比如在下面将提到的著作中,英人就喜欢将在中国强奸抢劫的罪行都推到“素质更差”的印度人身上),其次他们比较注意大局观,空间及时间上均注意其相互起转关系,很少割裂,读起来流畅,明白,视野宽,最后他们很在乎细节问题,讲究历史中的趣味与严谨并存,甚至不惜笔墨描写一些在我们传统中决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景或故事,但正是这一点,使外人的历史著作更有生气。

    下面我就要摘录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在中国著作里头相对稀缺,因此尤显可贵。这些细节来自美人著作《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2005年版,国内容易买),这书实际上是本通俗著作,所取材多来自杰克·比钦1975年的著作《中国鸦片战争》,道格拉斯·赫尔德1967年的《弓箭战争》,彼得·费伊1975年的《鸦片战争:1842-1844》,亚瑟·维利1958年《中国人心目中的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后四本第一手性更强的著作在国内目前似乎均没有译本。不过,从《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已可窥出其余著作的不少材料。

    ·1816年,英国第二次派往中国的使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