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特殊葬礼
  • 也谈《毛主席去安源》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
  • 特殊的年代:地震曾被认为是苏修放的原子弹
  • 50名外国人影响近代中国
  • 抗战胜利后的灾难:国民党为何在劫难逃
  • 唐山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公布的
  • 民国疑案:汪精卫死因之谜
  • 江泽民新书披露:香港回归中英有“一秒之争”
  • 黑人曾参与盛唐文明建设
  • 重绘咸丰那张“脸”
  • 最新热门    
     
    旧上海有个犹太“炒房团”

    贿赂,加上平时省吃俭用,他很快就积攒了一笔财富,并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真正给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这些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却坐不住了,他们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罗迦陵也劝丈夫暂时去香港躲避一下。哈同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说服了妻子后,哈同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低价收房。为筹集资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也变卖了。哈同把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这是一场代价颇高的-,但是哈同-赢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由于哈同在关键时刻“不退缩”,维护秩序“有功”,1887年被聘请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当时这是租界最高的荣誉职务。哈同从此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并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结交各派-势力,犹太“炒房团”在乱世中坐大

    其实,当时在上海的外国炒房团并不只哈同一家,即便在犹太人中,哈同也并不是最早的。19世纪70年代后期,犹太人开办的沙逊集团就将业务拓展到房地产业,成为沪上“房地产大王”。哈同集团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集团领袖哈同出色的判断能力外,还和他与当时中国政府高官的良好关系有关。

    清末民初,哈同集团在乱世中一直不断发展,并且在中国各种-力量中左右逢源。1909年,罗迦陵曾前往天津,拜见隆裕太后的母亲,并被收为干女儿,隆裕太后还亲自赐名“福”字。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上海的3个护军使,都与哈同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哈同也与革命党人建立了联系。1901年,罗迦陵结识了著名僧人黄宗仰,并请他为自己设计了爱俪园。1910年爱俪园在涌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经黄宗仰疏通,孙中山、蔡元培到过爱俪园,蔡锷将军曾在此养病,就连章太炎的婚礼也是在园中举行的。

    哈同“炒房团”的另一个特点是看重长远利益,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好处。哈同集团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带买了不少房产地产,但由于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涨余地很校此时,哈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向租界当局建议修筑马路,并自掏腰包60万两银子,雇人在他购买的地段铺设马路。马路修好以后,这一带的房价涨了10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静安寺以东的郊野之地购买了300亩空地,购买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后来,由于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断扩张,哈同集团的这300亩地也被征用,哈同他们又狠狠赚了一笔。

    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在上海的房产已超过沙逊集团,成为“炒房团”的龙头老大,哈同也成了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哈同要么在自己地皮上盖上房子,收取租金,要么干脆把地皮租给别人,坐享其成。到1931年哈同病逝时,该集团中光哈同自己的资产就有1.7亿元,其中包括460亩地,1300多栋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为什么哈同集团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聚敛这么多财富,当时的一首歌谣曾这样描述:“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或许,正是把当前利益放在长远利益的框架中进行考量,才能有长远的辉煌。

    投资慈善、文化事业,毁于家族内斗和日本侵华

    哈同集团后期曾大力支持中国的文化和慈善事业。国学大师王国维就在爱俪园里常住,写出了几部很有价值的国学著作。从1910年开始,哈同等人创立免费的哈同大学,著名美术大师徐悲鸿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另外,他们还发起“工人识字运动”,开办了5所“工人进德义校”。1910年和1917年,江苏、河南等地发生水灾,哈同组建了“义赈会”,半个多月就筹集500多万元捐款。由于哈同夫妇没有儿女,他们收养了很多孤儿作为养子养女。虽然哈同集团的这些花费只是他们在中国所赚取利润的零头,但这些善举还是让人至今难忘,也在客观上加强了集团的事业。

    然而,随着哈同在1931年死去,集团逐渐走上下坡路。哈同死后,留下的巨额财产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妇的养女、管家、亲戚,甚至汪伪政权和日本侵略军都参加了争夺,哈同集团开始瓦解。更要命的是日军侵占上海后,大力排挤各国商人,征用哈同集团的房产。爱俪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到1945年,这个近代上海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哈同集团也随着爱俪园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国、苏联等国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国,到1953年,曾有数万人的几个犹太社区只剩440人。而在这次犹太“移民”后,哈同“炒房团”基本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环球时报》 (2006-07-26 第13版)

    (人民网-《环球时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