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孙中山的四个历史性遗憾
  • 【求助】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大家帮帮忙啊
  • 【争鸣】孙中山为什么要告祭明太祖
  • 名人婚恋一:孙中山先生的三位夫人
  • 孙中山在1924年的一次演讲片段(原声,附部分文字记录)
  • 孙中山遗嘱是谁起草的?
  • 孙中山一生的任职
  • 孙中山的三个遗嘱
  • 【求助】谁有孙中山发表的宣言?
  • [争论]孙中山的让位问题
  • 最新热门    
     
    圣雄甘地

    信,他的爱是真实的?而不是现代人所惯想的-伪装。一个无权无势、没有枪杆子的老人,连屠刀也从未提起;一个素食主义者,一个主动禁绝性欲的苦行僧;一个赤贫的无产者,一个夜以继日的思想者;一个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一个奋起的抗争者;一个一次次用绝食的手段对抗殖民统治者和暴徒,却又是成功的幸存者,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不可想像。这样一个苦行僧,他图的是个什么?他不是个傻瓜蛋还能是什么?
      
      我们往往习惯用成就来评价一个人,而这正是导致错误的所在。人们就会更加注重结果而将个人本身抛在了一边;没有个人的准备就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
      
      年轻时,甘地到了英国求学(因为这个还被开除了种性身份),学习法律。而也正是在英国,他开始真正的对印度教的典籍产生了兴趣。
      
      人如果注意感觉之物,就将受它的诱惑;
      诱惑生爱好,爱好煽起欲火,欲火置一切于不顾;
      藩篱既破,浩气无存,终致精神丧失、身心俱丧。
      
      天才与我们的差别就在于,因为某一契机,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跟我们完全不同。对于我们,上面的句子被当作是格言、名句,它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个国家的典籍中看到;对于他们,意味着是彻底改变的行为方式。
      
      就象我国佛教故事所说,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下山,正赶上大水泛滥,一青年女子在河边犯愁。老和尚二话没说,抱起大姑娘过了河。小和尚满脸通红、百思不解,问师傅你怎么能抱人家大姑娘呢?师傅笑道,我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在甘地来说,很多人称之为苦行僧(丘吉尔称他是半裸的苦行僧)。这就是世人与甘地的差距。世人总以为甘地和自己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似的欲望,只是他随时在压抑自己;世人总是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一些人来说,文字与精神的契合是决定性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字只是指导性的,而指导性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庞杂混乱。
      
      但甘地从不认为自己是完成的,也从不认为自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法宝。甘地是一个不懈的思索者,更重要的是,甘地是一个行动者,一个不断的把思索与行动结合得很好的苦行僧。泰戈尔称他为伟大的灵魂甘地,圣雄甘地由此而来。
      
      对甘地的一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的是两段经历。在英国的留学生活使他坚信,英国人是是文明的、是有人性的,并对这一点抱有绝对的信心;在南非的反歧视的斗争使得他相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可以团结起来共同走向和平自由之路的。这两点信念既是成就甘地事业的指南针,但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给甘地的自我带来巨大的混乱。
      
      在1919年,甘地组织了全国总罢工。但令他永世难忘的是殖民统治者架起了机枪,向集会的人群开枪直至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不分妇孺儿童,数千人伤亡。英军的指挥官戴尔将军(一个手握枪杆子的将军、一个殖民政策的坚定的执行者)仅仅得到了一个解职的处分,回到布里斯托尔的他却得到了一生也花不完的捐助。这就是甘地所信任的英国人的人性?甘地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喜玛拉雅山般的重大错误,他不得不对自己做一次彻底地调整。甘地并不畏惧死亡,但他不希望善良的人们因为他的鼓动伤亡。如果他无法阻止暴力,他的行动就意味着是他促成了暴力。
      
      甘地很早就意识到,改造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己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不可能面对面的传给另一个人的,如果这个人自己无法达到。真正的友谊是精神上的一致,而这是人间少有的事。在交谊中几乎没有改造朋友的余地。而且,从人本的角度上来说,你无法对你改造过的朋友负责。你无法复制你自己,这也就使所谓的精神上的一致更为可笑。
      
      改造他人是不可能的,这一点甘地是知道了,却并没有去想这一点对他的追求的根本性的影响。如果他人是很难改变的,那么,甘地的目标就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他人的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个象甘地这样的彻头彻尾的苦行僧来说。当他把人民的利益当做是自己的目标时,他获得了成功;可是,当他试图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强加于世人时,他就不得不面对一次决定性的失败。
      
      甘地必须在殖民下的统一与自由下的分裂之间做出选择。甘地几乎无法接受这个自由下的现实,成千上万的百姓死去,为的只是在自己千辛万苦的带领下自由的国家的分裂!甘地的选择并不是在自由的境况下的新兴的权力者的选择,这些人宁愿更多的人死去来促成国家的分裂,宁愿让更多的恐怖使得国家不得不分裂。甘地无奈的看到,当殖民政府的权力消失时,留下的并不仅仅是自由的权力,还有以前不敢伸头的阴暗势力。
      
      但甘地一生为之奋斗的不是国家的分裂,可无疑,这同时也是他奋斗的现实的结果。真纳不在乎死更多的人,他鼓励制造更多的恐怖事件,把整列火车的尸体送给尼赫鲁作贺礼。甘地在做最后的思索,他再一次用绝食结束了加尔各答的仇杀,他无法接受一个自由了的国家的分裂,他必须做最后的努力。甘地呼吁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和解,并要求政府给予穆斯林5.5亿卢比的赔偿。一位《印度民族报》的编辑在晚祷会上用枪顶住甘地的心口连开三枪。天啊!天啊!
      
      
      甘地知道暗杀的即将发生,但甘地要坚持他的追求,随时愿意给出证明(就象以往的无数次绝食一样),甘地愿意用生命给出证明。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无法生活在一个分裂了的印度。甘地无法想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错了吗?殖民下的统一与自由下的分裂,哪一个更重要呢?自由与统一难倒就不能兼得吗?难倒是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