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
  • 武则天计惩贪官
  • 武则天训歪官(故事)
  • 武则天吃鱼胶(故事)
  • 女学者论武则天
  • 好一个女皇武则天
  • 武则天的用人之道
  • 武则天是个好妻子
  • 武则天图片精选集(16图)
  • 武则天的无字碑
  • 最新热门    
     
    千古风流人物之武则天

    是太子,立为太子者又必须皇帝的儿子,而李世民共有个儿子,怎么也轮不上一个女人的份啊。太子本是常山王李承乾,因受人唆使谋反,事败后被贬;李世民又看好相貌英俊,端肃多才的魏王李泰,认为他可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可是,朝中一帮重臣都极力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李治温厚文弱是出了名的棉花糖,众臣以为容易控制。
      李泰也合该当不成皇帝,他对于继位一事表现得太过迫切,终于引起了李世民的疑虑,认为立李泰为太子太危险,只有立温厚的李治,才能保证几兄弟相安无事。这样一来,武则天的机会就到了。
      武则天初进宫的身份是才人。李世民见她伶俐乖巧,赐号媚娘,在妃子中为正五品。唐制妃子从一品到八品八个品级,每一品级皆有无数红粉佳丽,只有五品的武则天想得到皇上的专宠,难于上青天。然而,善于审时度势的武则天,小小年纪就显示了后来作为-家的超凡眼光,她知道李世民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就把触足悄悄地伸向了太子李治。
      李治当了皇帝后,为掩饰这段私情,曾诏告天下,说自己当太子时,因父皇宠爱,“常得侍从”,面对如云嫔妃“未尝迕目”,先帝非帝赞赏,“遂以武氏赐朕”。如若早已赏了他,为何太宗死后,武媚娘出家当了尼姑而不直接转入新宫呢?
      武媚娘虽然出了家,李治却并未忘记旧情,找理由将她召回宫中。这时一个蠢不可及的女人帮了她的忙,李治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因为没有生育,地位受到一个叫萧淑妃的女人的挑战,她就想到了武则天,想利用武则天去和萧淑妃争宠,自己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正愁没有机会的武则天遇到这种好事,哪还有拒绝的道理?武则天决不是一只蛮干的雌虎,而是一条油滑的蛇,她不仅要干掉萧淑妃,而且还要干掉王皇后。就这样,在王皇后的帮助下,武则天将李治从萧淑妃手中夺了过来,等到她生下了小公主,萧淑妃便被彻底打入冷宫。随后她又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猎人,调转枪口,绕到王皇后的身后,悄悄瞄准了她。
      没有生育的王皇后对武则天生的女儿喜爱有加,经常前去逗弄。武则天看在眼里,计上心来。一天,王皇后逗孩儿玩时,皇上李治也来看女儿来了,王皇后赶紧退避。武则天立即屏退左右,毫不犹豫地将黑手伸向了襁褓中的亲生闺女,悄悄地掐死藏于被下。然后转脸跪迎圣上,脸上一如既往地笑靥灿烂。待李治揭开被盖后发现婴儿已死,武则天大声悲啼地问侍候小公主的人“怎么回事?”左右的人自然都说王皇后刚才来过,还逗过小公主,这下王皇后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
      怒不可遏的李治当时就要废除王皇后,武则天忙加以了制止。她心里明白,就算现在废了皇后,也轮不到她来当,还不如让王皇后在这个位子上苟延残喘。武则天这么做,一是拉拢了王皇后及其一帮幕后势力,更重要的一点,也让李治“愈信爱”。这一手玩得十分高明,既显得她武则天宽宏大量,又不给其他对手可乘之机。
      这样的女人,她不能当皇帝还有谁能?
      
      3 武则天要当皇帝,自然遭到了朝中老臣们的竭力反对。“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
      第一个披挂上阵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他是前朝元老,旗帜鲜明地反对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他认为,王皇后乃魏尚书左仆射思政之后,系出名门,且是先帝所选,而武则天是先帝才人,岂可又侍当今皇上,伦理何在?说到激动处,把手中象笏往地上一放,说这象笏是皇上所赐,如不准奏,就还给皇上,让老臣回家种地去吧。
      这个老糊涂蛋,自以为慷慨激昂,谁知这一炮却打跑了靶。目标没打中武则天,却打中了皇上李治。我李治要换老婆,你却说王皇后是先帝所选,明明是拿先帝压人嘛。你也不要回乡下种田,就离朕远一点好了,免得噪得人心烦。褚遂良就被贬到爱州,即今天越南的清化,那时候可是蛮荒流放之地。
      李世勣就比他老褚聪明多了。他是大唐开国元勋,十几岁就参加瓦岗军,先后侍奉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天子,并承皇恩改徐姓为国姓李,和李世民关系极好。李治一继位,遵照父皇的遗命,马上对其委以重任。都快入土的人了,他犯不着为什么朝廷纲纪、君臣大义这些空洞的东西去作无谓的牺牲,更犯不着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帮飞扬跋扈的家伙瞎搅和。因此,当李治问他时,他笑着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
      李治听了很高兴,废了王皇后、萧淑妃,诏立武则天为“顺圣皇后”。
      武则天真是了不起,在她当皇后的第三天,就上表要求表彰韩瑗、来济。谁都知道韩瑷、来济二人是反武派的中坚,在大廷广众之下辱骂过她,拿武则天与妲己、褒姒相提并论,听说武则天上表请求表彰他们,二人内心惶恐不安。这二人算是有知人之明,武则天当然不会放过任何跟她作对的人,立后第天,王皇后、萧淑妃被赐自尽。接着两年后,韩瑗和来济先后被贬,一个病死一个战死。四年后长孙无忌因被人诬告而被诛杀。
      武则天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堂堂国母。
      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武则天在事业上已登峰造极了。但是她还年轻,精力旺盛、才智过人,天性不甘寂寞,要尝试着去做男人们想做的事情。
      武则天当皇后时,李治登基不久,他上台后最怕别人拿先帝与自己比较。李世民太成功了,伟大得让李治怎么也走不出他的阴影。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才智和胆识远不如父皇。何况都认为他从太宗手上接过来的是锦绣江山,干好了是先人的福荫;干不好是自己无能。权臣们更是麻烦,他们功勋盖世,谋略过人,-经验和手腕远非他能比。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受先帝遗命来辅助李治,其实呢人人都想把他当小孩子玩于股掌之间。后妃们争宠吃醋,权臣们心怀鬼胎,他感到十分无奈和孤独。
      这时候,老天爷及时地把武则天送到了李治的身边。
      李治对武则天可谓是一见钟情,也许先前的偷情是一时冲动,慢慢地,他发现武则天身上有一种让他无法拒绝的魅力,她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智果断,这些正是他自己身上所没有的。他不顾一切地要与这个女人合作,以解除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却不料此举正合武则天之意。
      武则天要成就梦想,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她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废除太子李忠,另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为太子。这时李治也正好要借废立太子一事好好杀一杀那些大臣们的威风,有了皇上的鼎力相助,武则天很轻而易举地办成了这件事。接下来,她又提出要重赏那些拥护她当皇后的人,李治连想都没有想就同意了。他的想法很简单,要起用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来对抗长孙无忌这些老家伙。
      李义府,《旧唐书》说他“专业卖官为事”,是个典型的小人,就是这个外表柔顺、内心阴狠像猫一样的小人,在新主子的宠幸下,平步青云,成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许敬宗,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曾总修《五代史》和《晋书》,是个不错的历史学家。人品和文德却有些问题,谁给他送礼行贿,作传时他会不吝吹捧粉饰,谁得罪了他,必定添油加醋说人家坏话。
      李义府之流的得势,与褚遂良等人遭贬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得罪了武则天,谁没有好果子吃;谁投靠了武则天,谁吃香喝辣。这么一来,原来还犹豫观望的人,自然马上表态,坚决拥护新政。先前受挤压的人和社会最低层的寒门学子也看到了希望,纷纷向组织靠扰。武则天这杆大旗下,人马越聚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
      
      4 武则天为了-目的重用李义府之流,背了一个骂名:亲信小人,重用匪类。武则天喜欢小人吗?非也,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喜欢小人。可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都不愿跟她合作,而且在她看来他们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干净。作为-家,武则天的用人准则只能是谁拥护我我就用谁。从深层讲武则天看得更透砌,小人从来都是-野心家最称心如意的武器。乱世靠他们兴风作浪,以便浑水摸鱼;盛世靠他们溜须拍马,粉饰太平。小人们的作用有两个:帮闲、帮凶。正人君子则既不屑于帮闲又不乐意帮凶。李义府没啥能耐只能帮帮闲。最可怕的小人,许敬宗则是可以帮凶。他满腹经纶,不论做啥坏事总能找到依据。长孙无忌势倾朝野,是武则天心腹大患,许敬宗早知道皇后有除他之心,显庆四年,机会来了,有人状告为太子掌管书籍的侍从官韦季方图谋不轨,李治让许敬宗负责审理此案。许敬宗接案后,却并不提审当事人,而是让人捏造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审起元舅(先朝的国舅)来了。武则天当然高兴,李治却不相信。许敬宗把他人捏造的供词让李治看,果真证据确凿。李治还是不忍杀他,因为长孙无忌是他舅舅,许敬宗就说汉文帝的母舅因-获罪,文帝叫文武百官前去哭别,含泪将他杀了,至今人们还在称颂文帝圣明。李治怕天下人非议他昏庸,就默许了。
      许敬宗得了旨谕,怕夜长梦多,连把长孙无忌召来核实一下的过场都没走,就办了此案。
      长孙无忌集团土崩瓦解,笑得最开心的当然是武则天,李治则感到了另外一种力量的悄悄更加有力的威胁。李义府手握大权,鬻官卖爵,胡作非为,家人亲威也仗势欺人,为非作歹。李治曾语气十分温和地提醒他要注意影响,李义府居然脸红脖子粗地反问:哪个给你说的?这个狗仗人势的王八蛋,杀了他都不能解李治心头之恨。可是其后台是武则天,是他亲自立的皇后娘娘,局势让他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前,面对褚遂良一伙他感到无能为力;现在,面对李义府之流,他觉得受到了愚弄,他深知现在这一切都是武则天在操纵着。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李治进行了三次抗争:麟德元年十二月,他想废除武后,可惜诏书墨迹未干,就被武则天发现,事没办成还搭进宰相上官仪一条性命。上元二年三月,他又打算让位于武则天,自己落个清闲,宰相郝处俊坚决反对,说他这种想法“上不敬天下不法祖”。同年四月,他决定禅位于太子李弘,太子弘却突然莫名其妙死去,死因众说纷纭,以武则天之心机,谋杀一说也未尝不可成立。李治发现他的所有努力全部徒劳,从此忧心忡忡,熬过了备受折磨的八年时光后,于弘道元年病逝。
      
      5 武则天要当皇帝了。
      其实,在武则天册封皇后之日起,大唐的江山就已经掌握在她的手中了。她当了二十八年皇后,史书上分得明确:头十年,表面上李治执政,实际武则天幕后垂帘听政;中间十年,武则天已与李治同临朝政,史称“二圣时期”;后近十年,特别是上元元年改称“天后”,颁布十二条施政纲领,武则天已成为大唐的实际统治者,这段时期,史称“天后时期”。
      李治死后,唐制皇帝应由太子继位。武则天四个儿子中有三个当过太子,李弘早就不明不白死了;第二位太子李贤立于上元二年,废于永隆元年,原因据载是因为母子间相互猜忌,有人告他谋反,从太子府中搜出数百件甲服,就定了罪而贬为庶民,嗣圣元年客死巴州;三儿子李显倒是当了皇帝,可惜是个混球蛋,上台没两天,就听枕边风要让他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还说什么天下都是朕的,想给谁给谁!结果皇帝当了两个月,就被武则天从宝座上拎下来甩在一边。李旦是个聪明人,虽然当了皇帝,所有的政务都让武则天去处理。武则天假惺惺地要还政于他,李旦死活不答应,总推说自己年幼无知。事情到这个份上,水到渠成地该着武则天当皇帝了。
      然而,就在武则天准备摊牌的时候,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宣布要用武力推翻武则天的“伪政府”。徐敬业何许人也?大唐开国元勋李世勣孙子是也。徐家被太宗皇帝赐为国姓李,徐敬业起兵后,武则天诏告天下乱国贼子岂可佩国姓?徐敬业一怒之下改李而姓徐。可是这个徐敬业做事不像他的名一样“敬业”,几个-官僚落泊文人凑在一起,喝了酒慷慨激昂地发了一通牢骚,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起兵,面对武则天领导的强大帝国,焉有不败之理?倒是骆宾王一篇檄文,写得文采飞扬,惊天地泣鬼神,连武则天见了,都拍案叫好。《酉阳杂俎》言:“则天览至‘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这个武则天真的了不得,别人骂她,揭她的丑事,她居然微笑以对,认为作者骆宾王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提拔重用,实在是“宰相之过”。可惜,文章再好,也只是个舆论工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硬道理。
      就在徐敬业扬州起兵之际,京城中一首民谣不胫而飞:“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暗示宰相裴炎有造反当皇帝之心,他听说扬州兵变时,“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终于有人挑战武氏专制了,他想借徐敬业起兵之事逼武则天还政李旦。他对武则天说,叛军起兵皆因太后亲政,如太后还政皇上,叛军就没有起兵的理由了。
      裴炎是公认的盖世英雄、千古名臣,他以为即便自己谏议不成,还可借徐敬业之兵逼武氏下台,只要武则天不再亲政,徐敬业师出无名自然就会息兵,就算他不息兵真要谋反,举全国之力,平息他也是件容易的事。他的如意算盘是既可逼武氏还政李唐,又可平叛军之乱。但他遇到的对手是武则天,这个老辣的女人,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想,不论你是真为国家着想也好,还是真有谋逆之心也罢,反正是要让老娘下台!那好,老娘就借扬州兵变之事将你除去,以绝后患。武则天做得实在高明,说是裴炎给徐敬业写有书信,信中有“青鹅”二字,拆开乃“十二月我自与”,这不是明摆着裴炎将于十二月发动政变以策应叛军吗?毫不犹豫地杀了裴炎,扬州平叛后,又杀了名将程务挺。
      裴炎和程务挺反不反?只有武则天知道。如果她还政于李旦,二人绝不会反,如果她悍然称帝,二人有可能反。武则天在进行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革命”,因此,容不得别人反对,更不可能顾及裴炎等人是否名臣良将。为巩固她的统治地位,武则天不惜背上千古骂名,大张旗鼓地实施特务制度和恐怖统治,制造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尽管其做法卑鄙下流,但却十分管用,没几年功夫,谁也不敢对她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了,到处是歌功颂德和阿谀奉承之声,呈报祥瑞和所谓天命劝进表雪花一样飞往宫中。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野心家,在万民的颂扬声中,登上了金灿灿的皇帝宝座,改国号周。
      
      6 武则天当了皇帝,并将李唐江山改为了周武社稷。兴奋之余,她就面临如何治理大周的难题。
      武则天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为了巩固大周政权,她重用来俊臣、周兴之流,来收拾那些反对她的人,当天下人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后,她又大量启用徐有功、狄仁杰这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治理好国家,非这些人不可。
      天授二年二月,酷吏丘神绩因罪被杀,有人告发另一个大酷吏周兴同谋,武则天居然派了酷吏的祖师爷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笑眯眯地请周兴吃饭,酒过三巡,来俊臣很诚恳地问周兴:人犯若不供罪,仁兄有何妙招?周兴说这还不容易吗?找一个大瓮来,用柴火四周烧烤,再把犯人往瓮中一甩,他肯定就招了。来俊臣点点头,连称好主意,依法叫人烧烫一大瓮,然后拿出圣旨说:周兄,请吧!这就是典故“请君入瓮”的由来。
      来俊臣是大周时最狠毒的刽子手。正直正派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由衷的敬重,包括他的敌人,而卑鄙下流的小人肯定会被人不齿,包括他的主子,武则天明白这个道理。她奖励告密、重用酷吏、制造冤假错案,只是非常之举,而非治国之策。当她一心要治理国家时,她就将来俊臣们一个个搬掉。来俊臣行刑之日,洛阳城万人空巷,人头刚一落地,人们就疯狂一般扑向来俊臣尸体,千刀剐万人践,以泄心中之恨。
      武则天“不徇私情”的-风范,感召了人们,也使一度恶劣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连那些死抱男尊女卑的人也对她另眼相看,内心不得不佩服她的才能。
      史学家认为,武则天“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其实古之圣者鲜有比得上武则天的,秦皇汉武唐太宗,谁不是早年纳谏晚年拒谏?武则天早年励精图治,晚年越活越清醒,直到她八十二岁退位时,依然精力充沛、判断准确,全无衰老倦政之象。圣历二年九月,京城有梨树开花,人们视为祥瑞,言是圣上恩泽草木。唯独凤阁侍郎杜景俭说是臣之过,臣在辅佐陛下,协调阴阳,谁知阴阳失调,九月梨花开。众人大惊,如此讥讽皇上,大祸必至。武则天却大为感动:“卿真宰相也!”长安元年三月,天降大雪,百官以为祥瑞而贺,独侍御史王求礼不拜,说如果三月是瑞雪,腊月雪又是什么?此时万物复苏而降雪,只能是灾而非祥瑞。武则天虽觉扫兴,仍诏令停止朝会,看来,这位垂暮之年的老太太一点都不糊涂。
      纵观武则天一生,客观地讲,这个女人不论是于公于私都少有出过差错。
      遥想大唐,多少繁华。这千古风流,不仅仅在于大唐国力强盛、文化灿烂,更在于全民族的昂扬自信。大唐华章的美轮美奂,不禁让人们沉思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是谁创造的?是人民大众?是英雄人物?或是二者兼有?
      今天,当我们用理智的眼光去审视一千多年前的武则天,一层一层剥去那些历史烟云和神秘面纱,让她从青史中走出来,仿佛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烘托着她,让她推动着大周这驾历史车轮轰轰驶来,又隆隆远去。她的从政之路充满血腥,她的锦绣江山充满光辉,她的一生充满传奇,不管你是祟拜她还是唾弃她,都无法抹杀她的存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生前,有不少握有实权的皇后太妃,没有一人有胆量改换旗号称帝;她死后,许多女人也曾跃跃欲试,虽然她已作出了表率,仍然没有人胆敢问鼎!
      历史本该对武则天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评说,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客观地讲,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以周代唐、女主天下殊为不易,由于与儒家传统道德相悖,史家们对她的描写大都很不公平,大量妖魔化的记载,让今天的人如雾里看花,常常不知谁才是真正的她。即便是建国后,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反复无常的。五十年代,史学界对她基本上是否定的,《隋唐史》甚至说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实无丝毫政绩可记”。六十年代,情势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帮史学家硬是将武则天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据说与江青想当武则天不无关系。
      武则天最终未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临终之时,留下遗诏:去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原来,她还是一个十足的女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别人想做而不敢做或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只不过她去做了,仅此而已。
      她的陵前,立有一块无字碑,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尽可以去写在上面,越具体越好,切不要辜负了立碑人的一番苦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