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共和將軍》--還原真實的陳炯明
  • 陈炯明建立的致公党介绍
  •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章炳麟
  •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黄兴
  • 陈竞存(炯明)先生墓
  • 张铃论陈炯明
  •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 陈炯明与维新立宪
  • 陈炯明与宗教信仰
  • 早年革命思想与活动
  • 最新热门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段祺瑞

    法」大总统徐世昌,炯明为避用总统称号,建议以「执政制易总统制,使北方容易合作」。又推举孙中山为总执政,段祺瑞为副执政,因为「今日忠于民国之人,为天下所知,而有领袖之资格,及有解决时局之力者,唯有中山,合肥两公。」〔参考本书“陈炯明与联省自治”〕

             1922年六一六事件发生,孙中山被迫离粤,1923年初,孙贿买滇桂军,入侵广东,粤军退驻粤东,广东遂陷于两军相持的局面。是年底,段祺瑞派遣代表曲同丰由上海到广州,下榻于孙中山的大本营。据《华字》的报导,曲氏之南来是与奉直和议与调和陈孙两问题有关。段一直认为「孙中山在广东关起大门来打仗,若问其宗旨若何,确无从答覆」。当时孙,奉,皖三角联盟,以对付直系曹吴,若果孙中山不入赣北伐,奉军不敢轻举入关,因此段祺瑞极力主张陈孙复和,以免粤军牵制北伐。〔华字1923。1。4,18〕

             1924年10月里,南方的广州『商团血案事件』和北方的『北京政变』,相继爆发,孙陈两军相持的粤局遂随着这两个事件急激的转变了。

             是月23日,冯玉祥,胡景翼两军潜回北京,发动政变,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职,组织临时政府,公布期于一个月内召集各省区代表开「善后会议」,由「善后会议」产出「国民代表大会」,解决一切根本问题。这些时,段祺瑞也是公开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的人,所以炯明曾通电公开对他表示同情,现在炯明看到可有与段合作的机会。〔华字1924。11。12;时报1924。11。19〕

             商团血案事件发生以后,广东各界人民在香港策动组织「各界救粤联合会」,即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派代表北上,联络旅京,沪的广东同乡,一致讨孙,并向北京政府(段祺瑞)控告孙中山-放火等罪状;一方面派代表到海丰,促使炯明出山,率领粤军驱逐孙政府。根据一位北上代表的报告,上海的广东同乡和段祺瑞等的态度是如下:

        余(代表自称)抵上海,观察各界,觉其愤孙心理,极为普遍,商界尤甚。广肇公所为粤侨新人物之团体,商业联合会为粤侨旧人物之团体。两团体均赞成倒孙,不日将联合各团体发表请孙放弃政权之通电。

        及余抵京,即缮一公呈上执政府,陈诉粤民痛苦,及驱孙救粤之办法。又缮一诉状,上总检查厅控告孙文-放火种种违法罪恶,尚未批覆。余等遂约日与段(祺瑞)执政会晤。届时由段特派其心腹姚震接见,表示段执政之态度。略云:段执政重秉国钧,其预定策略,除曹(锟)吴(佩孚)以外,凡各省各派有势力分子,一律调剂和协之。。。。孙文为一党之领袖,段执政不能不兼收并蓄,曲予周旋。粤事糜烂,段执政非无所闻,但不能因一隅而累大局,便屏孙文于不议不论之地。然而因孙文一人之故,而误全省三千万人,又非段执政所忍出。故段执政决计对粤局解决问题,暂付诸鞭长莫及之列。。。。

        故段执政之希望,最好在「善后会议」未开之前,粤人能自起而解决粤局,若其采用何种方法,中央自不遑过问。粤人若不能自行解决,则将提交「善后会议」解决之。「善后会议」不能解决,则将提交「国民会议」决之。此等会议,粤省人民当有派遣代表列席之权利。〔华字1925。1。10〕

             段祺瑞的代表又表示「段执政一秉大公,无不唯粤省民意之是听。至外间疑虑孙中山将以粤省地盘为统一之交换条件,想孙中山未必出此卑污之分赃手段。万一而有,段执政亦未必抹煞民意,冒昧而承认之,此可无虑者也」。换言之,段祺瑞采「鞭长莫及」的政策,让粤人自决,促请陈炯明出山,驱逐孙政府,段不会过问。

             上述两个事件促陈决意出山,但又预料不到的令他处于两难之地。当时孙中山是「联段」「抗曹吴」,正应段,冯的邀请北上,参加以和平统一为目的的「善后会议」。所以从炯明的看法,如果暂时放弃救粤逐孙,则会失掉了粤人的支持;相反的,如果即实行粤人的请求,马上以武力逐孙,则对段氏的和平统一计划有所阻害〔注:段祺瑞之代表许世英,于1924年10月南下分谒孙,陈。段认为陈孙合作,对其联省计划,有举足轻重之重要性(华字1924。10。6)。〕

             广东人吴杰,也是炯明在前清广东法政学堂的老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对当时情形,有极简明的评述,也反向出当时广东人对「逐孙」与「联段」两个问题的敏感:

        竞存同学,暨隐青(林虎),湘臣(洪兆麟),若卿(叶举)诸公鉴:读竞公删日通电,对于粤局处置稍见一斑。惟细玩词句,下走愚蒙,深以难解为憾。该电谓先从应办之事切实做去,又谓联结西南及各同志,应付北方,促成联治统一。所谓目前应办之事,究为何者?所谓联结西南各同志,是否与孙党复行携手?    

        查某处之接济,甚具热诚,特以公等态度未明,故不能源源给付。。。公等左右,当能以此情形见告,为切身利害计,亦当破此疑惑,使公等果有讨孙之通电,昭示国人。一则可阻孙贼联北之野心,二则可振各路讨贼之勇慨。粤民好义甲于天下。。。何饷糈支绌之足虑。。。

        竞公固以联段联治为主张者也,势同则相合,位高则言重。公等困处一隅之地,统饥疲之众,乃欲仰首伸眉,高谈国事,其将谁信?故为公等贯彻主张计,先平粤难,实为当务之急也。。。。。(1924年11月19日))〔华字1924。11。21〕

             其实炯明在商团血案事件发生后的10月下旬,已立下决心「逐孙」,亲手提笔写给「各界救粤联合会」代表团一个承诺〔华字1924。11。18〕。至于「联段」问题,炯明派代表刘君亮北上与段联络〔时报1924。11。22〕。粤军僚属郭八铭致函王正廷(时王在黄郛摄阁内任外交总长,暂兼财政总长。郭为王之旧交。)郭函说炯明已应各方催促,将赴汕树起联治旗帜,拟就联治军联军总司令职。函末说:

        预料此书到时,孙军已树倒猢狲散矣。但孙氏个人既已入寇北京,其意盖谓杀一粤省为未足,欲谋杀尽全国也。尚望向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胡(景翼)诸公,透切言之,勿使祸国为幸。。。。(1924年10月17日)〔华字1924。11。10〕

             郭八铭这封信显明的指出「联段」与「逐孙」并不自相矛盾,而且已是炯明的决策。

             1926年初,炯明遭受了军事上的失败后,退居香港,继续为国奔走,一直到1933年9月逝世为止。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曾四次北上,与北方要人商议救国统一事宜。在这段时期内,国民党宣言「国民革命成功」,「北伐统一中国」,实际上,宁,汉,奉,冯,粤,桂,赣等武力集团,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是阳奉阴违,便是公开互相「剿伐」,形成第二代「新型」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所以,实际上,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除了一段抗日战争一段时期之外,先后至今都陷于「南北」与「国共」分裂的局面。

             1928年冬12月,炯明应段祺瑞的邀请北上,取道日本长崎,29日抵大连,与北方要人联络,以实现真共和,因与订「共和大同盟」,并在天津设立致公党支部。三个月后,(1929年)3月,由大连返港〔年谱1957,37〕。1930年3月,再行北上,香港《华字》北京专电报导,说炯明不日到步,北京要人已筹备欢迎〔华字1930。3。29〕。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两个月的11月里,炯明第三次北上,到上海偕同章炳麟往天津,再晤段祺瑞等北方要人,商议重组「共和大同盟」为一个「超越党派」第三势力的「救国大团体」,以逼使南京,广州合作,共同抗日救国。炯明在上海,天津逗留了五个多月,于(1932年)4月下旬返回香港。是年7月,又重赴天津,(1933年)1月中旬,因得母亲病重之电,匆促回港侍奉。〔年谱1957,39〕

             这个『共和大同盟』,可惜已事非其时,因为在那时候的中国-环境里,没有了「地盘」和「枪杆子」,即以最崇高的理想,也是无法可以取得-影响的。

             炯明逝世时,段祺瑞率子宏业致挽章曰:『哲人其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