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共和將軍》--還原真實的陳炯明
  • 陈炯明建立的致公党介绍
  •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章炳麟
  •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黄兴
  •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段祺瑞
  • 张铃论陈炯明
  •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 陈炯明与维新立宪
  • 陈炯明与宗教信仰
  • 早年革命思想与活动
  • 最新热门    
     
    历史人物与陈炯明系列----陈独秀

    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炯明返粤不久,即函召吴稚晖,李石曾,戴季陶,陈独秀等来粤相助。结果吴,李因事不能来,而来者是戴,陈二人,不久戴亦返沪,陈独秀遂就任教育会委员长〔华字1921。3。3;张国焘1971,127─28〕,但不到四个月,即引起粤人驱逐陈「毒兽」(与「独秀」同音)的大风波。例如,旅沪广东同乡组织的上海广肇公所在其电文中说:『上海各报记载广东教育行政委员陈独秀,四处演说,主张百善以-为首,万恶以孝为先。陈独秀。。。敢倡此等邪说,留毒社会,贻害青年,非率人类为禽兽不止』〔华字1921。3。17〕;炯明覆电辟谣说:『上海广肇公所同乡诸君鉴:电悉。陈独秀先生当代教育大家,道德高尚。现在改良粤省教育,倚畀方殷。沪报所载,系属谣传,请勿轻信为盼』〔华字1921。3。18〕。

             陈独秀于9月初旬呈请辞职回沪,在粤一共逗留了不过九个多月,但对于争取教育经费独立,推行义务(强迫)教育,扩充师范教育,提倡社会教育方面,为广东做了些无可非议的先驹工作,结果因受各方攻击,愤然辞职,炯明数次挽留不果,也显示出当年旧时代保守思想抵抗力的顽固,与企图引灌新思想潮流的困难。

             陈独秀于1922年六一六事件陈孙决裂的前夕,曾到广东惠州游说陈炯明,劝陈加入-党,领导华南发展。两陈间的谈话,日后由陈秋霖密告一二知友,梁冰弦记录一段如下:

        一日,秋霖到(惠州)百花洲访晤竞存(炯明),步至邻室,知竞存那边有客正剧谈,止于邻室,谛听移时,那边只一宾一主,复辨出语音为陈独秀。。。。原来这说客滔滔汨汨演说一大通,乃劝竞存加入-党,领导华南发展。竞存则兜着大圈子,本其平日口吻,纵谈「各取所需」和「各取所值」这二大原则,暗示他正怀疑马克斯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法则。

        独秀又说要干不能徒恃军队,广大的工人群足负很大的任务。竞存更是反对,他说现阶段中国劳动运动只宜作「劳工教育运动」,最不好是拿劳工做-本钱,这恶风气一开了头,往后将不可收拾。独秀抹了一鼻子灰,怏怏而退。〔梁冰弦1951,39〕

             炯明不受独秀游说所动,对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直坚持不挠。可是历史无情,陈独秀在晚年时(1942年去世),他「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沈思熟虑了六七年」,故对民主-有「大觉大悟」的见解。他的结论说:

        你们(指倡议「无产阶级的民主」者)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之真实价值,(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如此。)把民主-当着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欺骗,而不懂得民主-的真实内容是:

    法院以外机关无捕人权;

    无参政权不纳税;

    非议会通过,政府无徵税权;

    政府之反对党有组织,言论,出版之自由;

    工人有罢工权;

    农民有耕种土地权;

    思想,宗教自由等等。

        这都是大众所需要,也是十三世纪以来大众以鲜血斗争七百余年,才得到今天的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陈独秀1967,50─51〕

             陈独秀这些觉悟之语,读之令人感叹!陈炯明与陈独秀,同是二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独秀虽然当过北京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但是对于法律-,不但在学识上,而且在实际经验上,实在是个行外人,因此易于感情用事,他要统一军权政权于一党,建立专制式的『民主政府』,以为这样铲除了他认为万恶之源的恶势力,就可达到建设『民主』的目的。〔参考本书『知识份子的论辩』一文〕;而炯明则不同,他是法政学校的毕业生,在法律-方面,受过正式的教育,又当过清末的省议员,民初的都督,二十年代的省长,对政府「行政」与「立法」两权的运用与制衡,省与中央间权限的矛盾与冲突,有切身体会的经验。这是研究历史,评析历史人物,对其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是不能忽视的事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