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七下西洋郑和最远究竟到哪里?
  • 《郑和航海图》比同期西方海图先进?
  • 七下西洋为何选择在太仓刘家港起锚?
  • 郑和为何未能令中国称霸
  • 为什么是郑和?
  • 【争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 明初的政治与经济背景
  • 背景资料:郑和——中国古代大航海家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
  • 郑和下西洋目的及意义
  • 最新热门    
     
    郭沫若的东瀛之恋

    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9.0pt">大约在一个多星期以前,有一位身穿一高校服、个子不高的中国学生患病住院,陪同前来的有十多个人,也都是学生模样。佐藤富子前来看热闹,她把头从窗外探进病房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容白净的学生,他的脸色和病人发青的瘦削的脸庞恰成了鲜明的对照。富子的性格素来毫无顾忌,乐观开朗,她独自悄悄地笑了。

    这个面容白净的学生就是郭沫若。

    佐藤富子是个温柔善良、极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她说话的时候,爱把头偏在一边,又时时爱把眉头皱成"八"字。郭沫若注视着她的眼睛,觉得佐藤富子的眉目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圣洁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与此同时,佐藤富子也在注视着郭沫若:苍白的面孔,紧紧闭着微微翘着的嘴唇,眉间额上如不十分注意时很难看得出来的皱纹,钝郁凝滞的眼光……这一切都表示出这位年轻人受到了超出他年龄以上的、内部的不安和外界的刺激。

    正当郭沫若无谓地揣想的时候,她还用英文写了一封长信安慰郭沫若,信中说了许多宗教上的教训。原来佐藤富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在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尚jiong女校毕业后,这位年轻的日本姑娘立志献身于慈善事业,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一人从仙台来到东京,在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当了看护妇。

    郭沫若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佐藤富子的来信,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带着苦味的甜蜜。既在国内饱受包办婚姻之苦,又在异邦备受欺侮之痛,这时的郭沫若得到了这样一位日本女子的尊重、同情与爱怜,恰如在苦难中遇着了圣母玛丽亚一样,怎能不叫他万分感动呢?他这么激动地想着。再看那信时,字里行间分明又闪现出佐藤富子特有的那种圣洁的光辉来。

    郭沫若的心灯被拨亮了,智光被点燃了,他当即给佐藤富子回信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丽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上放出佛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像樱桃一样。您到现在一定救助过无数的病人,我爱上了您。我忘不了同您的那次谈话,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在异乡非常寂寞。"几天以后,佐藤富子便收到了郭沫若的来信。读罢之后,她禁不住笑起来了,心想:"这是情书啊!爱上了我真是奇怪,不过,他是一个可爱的学生,好男子……"东京--冈山。虽相隔千里之遥,但隔不断一位中国留学生和一位日本姑娘的绵绵情思。

    从那以后,郭沫若和佐藤富子书信往返十分频繁,一个星期之中每每要通上三、四封信。夏去秋来,通过纸上谈心,他们相知了,相爱了。

    转眼到了12月,年假又到了。郭沫若怀着无比激动而又有些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来到了东京。他要和佐藤富子商量一件大事,这对他来说是生死攸关的。

    "我以为你既矢志在献身事业上,只充任着一个看护妇,未免不能充分地达到目的。我劝你改进女医学校,我可以把我一人的官费来作两人使用。"为爱情的美丽的花园,需要两人共同来建造,替自己所爱的人尽微薄之力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佐藤富子对郭沫若的建议很感动。

    郭沫若注视着佐藤富子,把他心中蕴蓄已久的话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市谷的女医学校每年3月招生,时间紧迫,病院里整天忙碌不休,没有准备的余暇。我看你索性把病院生活早早牺牲了,同我到冈山去同居,一面从事准备,好不好?""主啊!……"佐藤富子叫了一声,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又慢慢地垂下了眼帘。

    佐藤富子答应了郭沫若的要求,辞去了圣路加病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

    他们住在冈山市内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时间虽然是寒冷的冬天,可他们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郭沫若得到了佐藤富子的爱情,多年来他心中的一种无限大的缺陷,终于得到了弥补。几年前他像是一个活着的死尸般跑到日本来,如今正是佐藤富子给他这具死尸赋予了一段新的生命。佐藤富子对他来说犹如圣母玛丽亚。

    所以,他又给她取了一个圣洁的名字:安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