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郭沫若简介
  • 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
  • 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之死
  • 为什么是郑和?
  • 【争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 郭沫若的东瀛之恋
  • 郭沫若为何被读者抛弃?
  • 郭沫若的人格问题
  • 郭沫若
  • 最新热门    
     
    成吉思汗大军何以横扫欧洲

    失利除外)。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大军的西征史,不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而且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这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数量通常较少,总数最多不过20万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在单次战役中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再现昔日蒙古大军在金国钧州一战中层层叠叠,厚20的列阵。然而却屡战屡胜,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欧洲军队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

      而在中国,无论是战国时代的车阵、还是明朝戚继光专门攻打倭寇的鸳鸯阵,或者是与鞑靼决战时的车、骑协同战阵,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在作战时,虽然队形并不严整,但讲究的是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由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比较讲究诡道,而不太讲究堂堂正正的交战。正是在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从而使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显得较弱。面对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如果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几乎就没有取胜的可能。【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全部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而且越往后排,长枪就会越长,以至架在前排士兵的肩膀上。在方阵的正面,就真正形成了如林的丛枪。在方阵的后面,有时会有标-不停地往敌方投掷标枪。而部队的后勤和护理工作,通常是由奴隶担当的。在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游弋,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虽然这种战术的冲击力非常强大,使东方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但是,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一是队伍移动不便,二是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进入铁器时代后,随着马鞍的发展,使得骑兵在军队兵种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东西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的骑兵一般很少穿戴较重的装甲,在兵器的配置上,骑兵既能用马刀、长枪,也可用弓箭。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骑兵部队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自发展成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后,穿着厚厚锁子甲的士兵,可以有效地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主要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与东方不同的是,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过于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从而几乎失去了战术的机动能力,使作战范围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由于地理原因,虽然欧洲军队曾与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从未与万里之外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打过照面。曾经有过的惟一的机会,那就是亚历山大在攻克印度后准备东进时,却因病逝而告终,从而使这一可能没有最终实现。

     

        蒙古战术机动灵活远高于欧洲人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立即展开了对中国北方各国的大规模攻击。和其他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最初,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蒙古军队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但是在中原那些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部队便显得无能为力。

     

        聪明的蒙古人很快便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中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一改以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近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从而使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进行上百里大规模的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而且在战斗中,他们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采用的办法是,让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一旦受到攻击后便撤退。待追击而来的敌军队形开始散乱、人员显得疲惫时,早已形成四面包抄的蒙古骑兵便会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上。在以往与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的战斗中,这种战术屡试屡胜。但像蒙古人以往利用四处的游骑作为间谍,让大规模的骑兵军队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却没有出现过。由于蒙古人不仅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编到军队之中,而且还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作为攻城的主要武器,在东方大地,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蒙古大军几乎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在一对一的决战中,蒙古大军都无法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这不仅是因为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远强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而且欧洲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是,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人所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的战场内进行的。而且,他们有着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作为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样的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由于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旦发觉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的时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而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以少胜多的佩斯城战役

     

      历史上著名的佩斯城战役,就是上述蒙古大军战胜欧洲军队的典型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在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支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着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

     

      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匈牙利国王贝拉判明了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10万人的军队,寻找与蒙古军队决战的机会。而蒙古近6万人的主力则稍稍后撤,以避匈军的攻击。4月,当双方最终在绍约河畔对峙时,匈牙利以为对岸便是蒙古的主力,迅速地抢占了1个巨大的桥头堡,并在河西岸以大量的马车连成了坚固的兵营,等待着蒙古军队的攻击。

     

      当后续的工兵到达后,在黎明时刻,蒙古军立即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在前所未见的猛烈攻击下,守备部队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总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列队杀向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蒙古大军时,却发现这支部队并不是蒙古军队的主力!

     

      此时,约3万人的蒙古大军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趁夜渡过冰冷的河水。当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时,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有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和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是西方军队首次见到的,其内心的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使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然而,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在速度和耐力上,远远高于逃跑者,他们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在绍约河战役中,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正是凭借着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蒙古大军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由于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以至很久以来,欧洲人还始终认为是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悬殊的。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马应该算作是世界上最劣等的马。这种马不仅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的辽阔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顿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任务,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蒙古马还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作为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的战马。蒙古马的这种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了在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在1241年冬季,当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只用了3天的时间,而在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竟有三百多公里之遥,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来自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所使用的抛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原是中原各国在守备坚固的城防时,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武器。蒙古军队掌握了这些武器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于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上,很多时候都是在火药类武器对城墙尚未造成完全破坏时,守军便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军人的特殊社会组织

     

      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蒙古人从小就是一名斗士。在马背上长大,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后就早可以算成是职业军人。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究,将爬冰卧雪视为常事,至于远距离跋涉,更是习以为常。对物质条件的不太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显得很轻。由于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从而使西方一些平时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永远难望其项背。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虽然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却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放手让士兵进行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的血涌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也极其野蛮的战士。而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当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将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三四岁的蒙古孩子就在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自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也是极为惊人的。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他们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做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屡屡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在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着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而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根本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而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更为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使他们难以适应,成为病夫,或者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就像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