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
  • 【人物】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21.成吉思汗(转贴共享)
  • 【讨论】有人认为成吉思汗是英雄吗?
  • 李鸿章真的没有卖国吗?
  • 从李鸿章外交活动看其不是卖国贼
  • 《马关条约》签定始末:李鸿章不想当卖国贼
  • 李鸿章的“汉奸”、“卖国贼”帽子
  • 关于成吉思汗的几个问题的争议
  •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为何就不取印度?
  • 【转贴】成吉思汗家族后考
  • 最新热门    
     
    千年历史不能被掩饰 李鸿章是卖国贼无法被翻案

    海巡航。

    而日本呢?与北洋水师战略的「保船制敌为要」相反,日本海军战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因此,从战略上中国未开战就已经输了,如果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齐心合力,中国怎么会败?如果北洋水师不为了保存实力而勇敢的作战,中国怎么会败?以当时单独的北洋水师实力,中国并不输给日本,比如,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黄海海战之后,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两军交锋,勇者胜,中国的失败并不冤枉。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应对是正确的,为了保护中国的台湾而和法国议和,但,李鸿章应该为甲午战败负重大责任。因此,我的中法战争帖子并非为李鸿章彻底平反,这里说李鸿章应为甲午战败负责任也不是丑化他,历史应该根据事实,一是一,二是二。



    保护日本间谍的李鸿章和洋人对日本的支持

    中国是保船避战,而日本却一直积极准备应战,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日本在中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1886年,战前日本在华最庞大的间谍机关乐善堂成立,乐善堂以经营眼药水、书籍、杂货作为掩护,逐步将触角伸向中国各地,相继在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把触角伸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1890年,另一个重要间谍机构是日清贸易研究所成立,设在上海英租界内,是以培养“中日贸易人才”为名的间谍训练机构。 日本的驻华使馆武官神尾光臣也是参与者。间谍宗方小太郎因为成绩很大,受到日本天皇的召见,陆军大将本庄繁评价宗方说:“日清战争之时,他密行威海卫军港,详细侦察敌情,对君国作出极大贡献。”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军搜出日军俘虏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清楚、详细。对于日本间谍的活动,清朝也进行了反间谍,比如禁止日本人剃发改华装,破获了几起间谍案。

    遗憾的是,两国交战之时,仍有清政府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为日本间谍提供情报或其他帮助。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盗卖-给日本军队。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本军队出售大米等粮食。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的问题上,也明显的袒护,对清军抓获的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以杀了要赔钱为由,送给他们路费,释放他们回国。 从这些事情上看,李鸿章被称为汉奸和国贼是有道理的。

    此外,英美等西方国家却保护日本间谍,日本间谍躲在租界内得到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袒护。因此,甲午战败也可以说是日本和西方国家联手的结果,正如先前西方支持太平天国一样,搞垮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后来,西方支持袁世凯逼迫清朝退位也是一个道理,还有,袁世凯上台后,日本又支持蔡鄂和梁启超等推翻袁世凯。日本和洋人成功了,最后,中国的外蒙独立出去了。

    清政府为紧急购买舰船大举借债,而西方国家的战舰不是缓不济急,就是故意延宕,甚至以次充好,乘火打劫,勒索高价。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镇远、 定远、济远三艘装甲巡洋舰在中法战争爆发时本已建造完毕,但是德国政府以中法 爆
    发战争为由,下令暂缓交货,以免对法国不利,影响德法两国关系,致使三铁甲在中国最需要它们的时候却不能发挥作用。


    李鸿章是甲午战争产生和失败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之前,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等于把一半朝鲜给了日本,当然,日本早就预谋侵略中国。李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因此,甲午战争的起因和失败,李鸿章负主要责任。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李鸿章继续他的「避战保船」乌龟政策,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通常说北洋水师完败,这是错误的,毕竟北洋水师完成了护送4,000人援军的任务,但却丢失了朝鲜半岛海域的制海权。因此,正确的评价是中国失败,但不是完败。李鸿章战前和战后,都是搞「避战保船」,他是整个甲午战败的主要祸手,这一点,是无法为他翻案的。


    李鸿章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应该是最有权威的。曾国藩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曾国藩的意思是李鸿章很会做官,但不是能臣,这个是有道理的,而且,李鸿章的子孙也很会做官,分别在民国和中国任高官,三代三朝,够厉害的。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他也与李鸿章相左,最终事实证明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值得肯定的;而李鸿章放弃新疆的做法虽然是依其重视海防的道理,但依然是误国的决策。

    李鸿章对自我的评价是,「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个评价是明显的推卸他的责任,李鸿章大权在握,朝廷也给了你足够的金钱,你应该对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不团结负责任吧?你至少应该为北洋的消极避战负责任吧?李鸿章的这个自我的评价,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心虚,不是个敢承担的好汉。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这样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 。这又是在推卸责任, 李鸿章自己就腐败,他的北洋也腐败。甲午战争的产生和李鸿章签定的《天津会议专条》有关,规定“从朝鲜撤出中日双方的一切军队;劝促朝鲜建立自己的军队,中国人和日本人均不得担任教官;将来朝鲜有事,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知照对方,一俟目的达到,应立即撤回。”《天津会议专条》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也就说, 李鸿章要为甲午战争的产生负一定的责任。甲午战争之前4年(1890年),北洋海军拥有7艘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总吨位达到27000多吨,比当时的日本海军还要强大。 自己实力够强,却保船避战,然后说什么“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李鸿章的人格实在不敢恭维。



    中俄密约
    甲午战败,在舆论指责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此后,李鸿章力主联俄国抗日,结果产生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于中国利权做出重大牺牲。1896年5月初,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赴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利诱贿赂李鸿章与其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秘密谈判,并于6月3日签订此约。主要内容是:

    1。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
    2。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与敌方签订和约;
    3。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4。为使俄国便于运输军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
    5。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交华俄道胜银行承办;
    6。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皆可在此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资;
    7。本约自铁路合同批准之日起,有效期15年,期满前双方可商议是否续约。

    此约与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而签订的辛丑和约完全不同,中俄密约是在没有战争却签订了如同战败的耻辱条约,这是无法谅解的卖国行为。有人说,这是因为俄国人的外交手段高明,李鸿章愚蠢,但这是解释不通的,李鸿章多精明,怎么会上这个当?有人说是因为俄国人行贿李鸿章,李是有贪污的行为,但是,民间有李合肥之说,可见其有多富有,李会为了承担骂名而收取俄国人的钱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公然卖国呢?中俄密约的结果,中国东北三省逐渐变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总结,李鸿章借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让自己的实力大大增加,他的淮军是后来的北洋军阀的前身。但随后,在甲午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而导致中国败给了日本,而当时日本的装备至少不比中国强,清朝为北洋投入了那么多的钱,却以海上和陆地的完败收场,李鸿章的责任无法推卸,这导致了中国的天敌日本的崛起。中俄密约更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卖国条约。李鸿章是卖国贼无法翻案的,无论他卖国的原因是什么,就如同汪精卫是卖国贼不容置疑一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