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李鸿章功与罪
  •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
  • 功利主义留学看李鸿章
  • 李鸿章幕府中的“洋帮”
  • 李鸿章私访俾斯麦
  •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缘分
  • 段祺瑞家族与李鸿章家族的陈年往事
  • 李鸿章的“排场”
  • 李鸿章卖国有据
  • 李鸿章马关遇刺
  • 最新热门    
     
    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深感隆情,命为转达。盖贵国仰重中国辑睦邦交之意,益于此徵之。用特备文,照会贵大臣,请将我政府欣感之忱,代达贵国政府为盼。为此,照会须至照会者。
      右照会
      大比国总理外部事务大臣阿
      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印)
      1979年秋,我国由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王任重为团长、由多位部长和专家组成的农业代表团访荷兰。由于荷兰没有新华分社,报道由布鲁塞尔分社主管,经荷方同意,我作为随团记者参加报道。那次荷兰由农牧渔业部出面接待,我提早两天到达海牙,部里的有关司局向我分头介绍情况。中午新闻处长陪我在附近饭馆进餐时,说到这次副总理住宿的是当年你们总理大臣住过的旅馆,我想不起来是谁,他说是上世纪的事,那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的荷兰和比利时之行,是他整个出访欧美各国的一小部分。根据我以后收集的资料和查阅有关书籍,李鸿章最初是为了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后,遭到朝野的指责和非议,实际上已经“赋闲”,不过因他长期主管对外事务,在洋人中有相当大的知名度,所以光绪就派他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出访。开始时他还以年老体弱、路途遥远为由,竭力恳辞:“臣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有余之海路,时隔数月,……实疾病颠连之莫保。”但是太后和皇上都不准,还降旨慰勉,他也只好从命。英、法、德、美、荷、比等国得知后,也纷纷发出邀请,于是李鸿章从单纯出使俄国,而扩大为遍访欧美诸国。
      据记载,李鸿章一行共45人,1896年3月3日,先从北京到天津,乘海轮到上海。在上海休息后,3月28日乘法国邮船“爱纳斯特·西蒙”号正式启程,经太平洋、印度洋,过红海、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到黑海的敖德萨上岸,在海上整整一个月。再乘专列于4月30日到彼得堡。他在俄国停留了一个多月,直到6月13日到达德国的柏林;7月5日到海牙;8日到布鲁塞尔;13日到巴黎,次日作为贵宾参观了法国国庆的阅兵;8月2日乘专轮到英国;8月22日离开英国横渡大西洋,28日到纽约;9月5日到加拿大,又从多伦多乘火车到西海岸的温哥华;然后于9月14日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航轮踏上归途。10月3日回到天津。李鸿章以74岁的古稀之年,历时190天,行程9万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环球之旅的朝廷重臣。
      李鸿章此行可说是大开眼界。他会晤了当时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德国的铁血宰相俾士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法国总统富尔、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等等。不过他更多时间是用于参观访问,包括各种工厂、银行、港口、电报局等。在英国,他先到下议院旁听,又到上议院旁听。在俄国,他参观工业博览会,一连看了三天。在法国,他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馆。外国记者说他对一切都好奇,特别对机器设备更有兴趣。他在俄国时,有位法国人问他此行目的,他说,除参加加冕盛典外,是为了“博考诸国致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在德国他接受了X光检查(因李鸿章在马关时曾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枪),把X光译为“照骨术”。在参观英国皇家海军以后感慨地说,原来以为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可以“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这些都表明,李鸿章确实是见过世面的人,而且求知精神也是可贵的。他对世界潮流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曾认为中国正处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与那些自大、保守又昏庸的满清官僚来说,也算是比较开明的。
      
      (二)
      
      对李鸿章的评价不是孤立的,是涉及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评价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思想也很活跃,有不少争论。海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有好几部有相当水平的著作问世。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史学爱好者,也读了一些。根据我的理解,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近代史是一部革命史(或者说是一部反抗外国侵略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赶上世界潮流、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史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三大高潮为主线来展开的。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基本上也是这种观点,不过他不像有的学者对革命运动只是一味歌颂,而是有一定的批判。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帝国主义、满清王朝、北洋军阀都是革命对象,是反动派。李鸿章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出卖民族利益。慈禧、袁世凯不必说了,光绪也不是爱国主义的,是卖国主义的;康梁是保皇派,有迷惑性,更坏;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软弱、妥协、不彻底,只是和-党联合后才有了新局面。——这些都是解放以后传统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点。
      但是这些年来,许多文章都提出了挑战。以太平天国来说,在初期反对满清的反动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一打下南京很快就腐化了,特别是内部的互相残杀更令人发指。韦昌辉在两个多月内杀了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胡绳说,韦可能是受洪秀全指使),洪秀全反过来再杀韦昌辉,这叫什么革命?还叫什么兄弟?太平军对生产力的破坏也是令人震惊的。苏州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据同治年间修订的《苏州府志》记载,1831年所属9县实在人丁是340余万,到1865年竟只有128万,居然减少了2/3!从全国来说,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的150年中,中国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可是从1850年以后的一二十年内是逐年下降的,到1890年左右才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卡尔·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开始时也曾寄予希望,但到他了解更多的事实后,他写道:“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治者还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使用丑恶万状的破坏……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甚至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种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呵!
      当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但是我不同意说成是“革命高潮”。人们常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两个“革命高潮”要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
      90年代初,我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时,看到当地一份刊物登了一篇大陆的学术动态,讲到李一氓同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认为,中国近代史中起重大作用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而不是三大革命高潮。这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许多近代史中的问题和分歧可以迎刃而解。回北京办离休手续后,我受聘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世界发展研究所。有一次李慎之同志(他是我们的顾问)来我们所,我和他谈起李一氓的发言,他说,叫人帮我找一找。不久他托人带给我从李一氓的文集《存在集》中复印的一篇文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24页)。李慎之在电话中说,李一氓的发言没找到,这是他在1982年的文章,发言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文章虽然比较早,读了还是很有启发的。
      李一氓的文章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真正从近代意义上来讲,是洋务运动才开始的。”洋务运动作为“富国强兵”的目标是失败了,但是,在造船、开矿、铁路、邮电、纺织和机器制造等工业,“依然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微弱基础而存在下来,发挥作用”。由于投资的原因,还涉及借外债问题;由于没有人才就涉及改革学制和派留学生问题。
      被认为是洋务运动“三巨头”的是李鸿章(创办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左宗棠(创办福州船务局、兰州制造局等)和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以及后来的盛宣怀、郭嵩焘、严复(思想家)、王韬(新闻界先驱)等一大批人。“三巨头”中除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被肯定外,李、张历来被认为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这是确实的),所办的洋务是封建的、买办的、卖国的。当然,这些人有历史的局限性,有错误,工作中也有失误。但是也应该看到他们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来开展工作的,外有列强在卡脖子,内有顽固官僚的反对和掣肘,就连民间也有愚昧势力的阻扰,开矿山坏了风水,修铁路挖了祖坟。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毕竟还是起步了,这难道不是进步?
      如果说,洋务运动主要是发展实业,也就是经济问题的话,那么,戊戌维新就不单单是“经济改革”问题,而是涉及-(君主立宪、实行新政)、学制(废科举、办学校)、军制(取消绿营、练新军)等等的改革。这要比洋务运动前进了一大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在当时是代表爱国的而不是卖国的。戊戌维新失败了有各种偶然因素,不过李一氓认为“主要的还是力量对比对变法派不利,反动力量大大超过变法的力量”。
      戊戌维新失败了,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菜市口,但是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也感到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存在也不得不改革了。而主持这场改革的是袁世凯。戊戌维新中多数项目开始实施了,特别是把有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废除了(这得罪了全国的读书人,把他们从秀才——举人——进士——做官的“仕途”全毁了,真是如丧考妣,引起强烈反抗。当然,这一点,慈禧也同意的,否则袁世凯也作不了主)。同时,各级学校大量兴办起来,1904年有各级学堂400多所,学生9万人,到1909年,有学堂52348所,学生156万人。还有大批留学生出国,在日本就有1万人。军队也作了改革,废了考“武举”,倡办武备学校,练新军。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除了上海和天津的官商企业有所增加以外,无锡的荣氏兄弟、南通的张謇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也在这一时期内兴起。广东的华侨资本也很活跃,据《剑桥晚清史》的资料,到1911年,已有600个中国人自己兴办的使用机器的工矿企业。铁路建设发展更快,1895年还只有288公里,1911年已近9000公里。各项实业中国人投资总额1.6亿银元,还引进了一批外资,1913年时,有外资厂矿96家,中外合资的40家,在外资厂矿中日本最多计35家,英国为28家。经济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改革没有进行,最重要的所谓“立宪”是假的(只搞了一些机构调整,如成立学部、法部)。工业发展反而加快了农村破产,贫富更为悬殊,官场的腐败也没有触动,各种矛盾都在激化,就引起了辛亥革命,清王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
      
      中国的古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西方的历史学家说,只有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反思跪着的历史。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观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鸿章有错误,而且还不少,但是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他是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应该对他作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袁世凯尽管也主持过一些改革,但最后他恢复帝制,是倒退,是个反动分子。不过他有一个孙子袁家骝(二儿子袁克文的儿子)、孙媳妇吴健雄都是杰出的爱国者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可见不能搞唯成分论)。还有一个人物是杨度,他是真正的“铁杆保皇派”,主张立宪,还拥护袁世凯称帝。可是人是会变的,后来他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周恩来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党,对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电视剧《潘汉年》中就有他)。周恩来在晚年有一次谈话中还专门讲到了他。对于近代的历史人物也要实事求是,近几年,对陈独秀、瞿秋白、项英等同志都有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我相信,这个趋势还会发展下去的。
      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道路是漫长的、艰难的、曲折的。孙中山逝世前还在讲三民主义,真是共和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中国-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历史的新时代,但是共和国的体制还有待完善和发展。李慎之同志在托人把李一氓的文章带给我的时候,还带来了他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在一篇文章中,他说:“可以忧心的是:中国刚刚从二十世纪初害怕‘亡国灭种’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就立即产生了一股虚骄、甚至横霸之气,俨然二十一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这股思潮虽还不能说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但是因为爱听奉承话是人之常情,因此来势相当猛。”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我国经济确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就经济总量来说,还只有美国的1/10,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只有日本的1/40,和香港、台湾相比,也差一大截。有什么可以自满自足的?不过不久前,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我们牢记“两个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看来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