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李鸿章功与罪
  •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
  • 功利主义留学看李鸿章
  • 李鸿章幕府中的“洋帮”
  • 李鸿章私访俾斯麦
  •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缘分
  • 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 李鸿章的“排场”
  • 李鸿章卖国有据
  • 李鸿章马关遇刺
  • 最新热门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马建忠、罗丰禄等。宝海先主张“将中国属邦置之勿论”,李鸿章表示反对。宝海又提出在越南北部“划定界线,中法互相保护 ”,李鸿章认为可以接受,双方很快达成协议。12月底,马建忠作为李鸿章的代表与宝海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即《李宝协议》。协议共有三条:一、中国将在越南北部的军队撤至境内或境边,宝海照会总理衙门,声明法国毫无侵占土地,贬削越南国王治权之意。二、保胜辟为商埠。三、中法两国在滇、桂界外和红江中间之地划分界线,北归中国巡查保护,南归法国巡查保护。《李宝协议》签订后,朝野对李鸿章有不少批评。清政府虽然对协议内容不完全满意,但觉得它毕竟为外交解决争端提供了条件,因此考虑接受它。清政府命令在越南北部的清军酌退若干里,以示和平诚意。
      李鸿章与宝海谈判的时间不长,气氛也比较平和,而且与法国后来变本加厉提出的侵略要求相比,《李宝协议》的条款危害也相对小些,因此有人认为,宝海是有和平解决意愿的,只是不久茹费理第二次组阁,撤回宝海,撕毁协议,才导致中法冲突升级。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李宝谈判中的平和气氛是与北圻的紧张形势有关的。1882年4月25日,在越南的法军攻占了河内。清政府对此反应强烈,陆续向境外增派部队,加强防务。加上曾纪泽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使法国政府感到中国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如果清军发动进攻,或者清军改扮民军助攻,在北圻的有限的法军一定面临危险。因此法国企图通过李宝谈判“安抚”一下中国人的强烈情绪,以使法军得到喘息和休整的时间——显然,宝海“平和”的背后是他本人及法国政府的缓兵之计。关于这一点,宝海1883年3月16日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信中自供:“当时东京正受到两支中国军队的入侵,而这对于行使安南政府1874年赋予但一直未获批准的权利来说,确实比任何其他问题都更为严重……这个允诺的第一个效果是使中国的部队撤离东京,退至边境,从而使我们在众多敌人包围而陷于灭顶之灾的河内驻军解脱出来。”[1](p.178)另外,李鸿章1882年12月15日给总理衙门的函中有一段话也能说明问题:“宝使在津,与鸿章往复议论越事,非只一次,彼力求中兵退扎以为和好之证,再请本国派员会议,乃其急切隐情。”[3](p.351)事情很明显,宝海是一个装扮成笑脸的狰狞的殖民主义者。法国资产阶级利用李宝谈判,既拖延了时间,便利了向越南增兵,也进一步摸清了清政府不愿决裂的心态,给自己的冒险扩张政策壮了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资产阶级选出臭名远扬的茹费理,来执行其殖民扩张政策。从本质上看,不是因为茹费理的上台才导致战争,而是法国资产阶级要扩张才选择茹费理。对于这一点,薛福成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当宝海来议之初,未始非秉其政府之意。迨知吾志不在远略,则悔其从前之失计,遂并宝海撤之,以为翻改前议地步。洋人办事之狡狠,往往如此,似尚不在政府之易与不易也。”[3](p.609)法国政府撤回宝海,撕毁李宝协议,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清政府受此欺骗,坐失戎机,已是无法挽回了。
      
      二、李脱谈判
      
      1883年2月,茹费理第二次组阁出任总理。新内阁制定了武力夺取全部越南的计划,于是撤回宝海,撕毁李宝协议,改派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来华重新谈判。与此同时,法国继续向越南增兵,并发动攻势。清政府对法国撤使毁约感到强烈义愤,对中法争端升级的严重性有所认识。1883年4月14日,上谕命滇、桂前线向境外增派部队,加强防务,5月1日,命令因丧事在籍的李鸿章迅速赴广东筹划战备,所有广东、广西、云南三省防军均归节制。李鸿章从全局考虑,奏请暂住上海,观察形势,相机再定进止,得到朝廷批准。
      1883年6月6日,脱利古到达上海。6月8日,李鸿章与脱利古开始谈判。脱利古宣布其政府声明说:“惟甲戌年已与越南立约,乃越人不守成约,于红江通商一节,招诱土匪,抗违阻挠,致启兵端,日前业已开仗。法国上下已立意尽力用兵,必须办到尽头地步,以保甲戌年所立条约应得之权利名分。将来中国若愿与法国商议边界与通商事宜,法国固所甚愿;若欲稍侵甲戌年约之权利,法国断不稍退让,即与中国失和,亦在所不恤!”脱利古毫不掩饰,直逼中国对越南宗主权这一关键问题。李鸿章回答:“越南与我云南、广东、广西三省毗连,无论越南为吾属国已数百年,即为邻国,贵国为吾友邦,与越有事,中国宜从旁调停劝解,何必遽开兵端?且法越甲戌之约,本国未尝明认。”脱利古说:“目下情形,只论力,不论理!我国谕令本大臣不得认安南为中国属邦,此事实与中国无涉。”李鸿章答:“越南久为中国属邦,贵国断难勉强中国不认。”[3](p.48)鉴于脱利古的蛮横态度,李鸿章在谈判后报告总理衙门说:“揆度目下情形,脱使无论在沪赴京,所议必难就范,似只有虚与委蛇,相机观变,再筹因应之方。”[3](p.45)
      6月17日,李鸿章与脱利古再次谈判。脱利古命其翻译宣读法国外交部电文说:“汝问中国,如欲与法国失和,我已豫备整齐,断不因循退让。如中国派兵明助越南,或暗助,可先说明。如不助越,要取一确实凭据电复。”李鸿章驳斥说:“中国并无愿与法国失和之意,但越为中华属国已数千百年,法不能强我不认。此时法越交兵,中国未必助越,然法不与华妥商办法,无论所办如何,华终不能认。”脱利古竟无理要求:“请速电告国家,明示日后永远不管越事,给我一文书凭据。”李鸿章明确拒绝:“此断不能行之事,我亦无此权柄。”[3](p.50)脱利古又气又急,遂拂袖而去。李鸿章感到事态非常严重,报告总理衙门说:“南北海防,必须及时整备。脱意甚恶,难保不挑唆生衅。”[6](p.38)李鸿章的强硬态度使脱利古有些为难,而且他对谈判无法取得进展显得很不耐烦,6月18日致电茹费理:“坏的谋议占优胜了。李鸿章受了我曾经说过的各方的影响,系统地抗拒我们,而且做出一种最傲慢的态度。他昨天对我说,中国不承认,而且不能承认1874年我们与安南订的条约。”脱利古还分析:“北京政府的策略很是明显,它亦并不想加以掩饰;它所要的,是使我们麻烦,使我们厌倦,使我们在安南疲竭,希望后来法国的舆论不耐烦了,——请准许我对你说——转过来反对现在的内阁了。”[5](p.160)
      7月1日,双方又进行谈判。脱利古仍然坚持其无理要求,李鸿章予以驳斥。李鸿章告诉脱利古,说自己奉旨将回天津,脱利古可以到北京与总理衙门交涉,或到天津继续谈判。脱利古答称,未接本国指令,不能北上。因对李鸿章北上十分不满,脱利古心怀恶意恫吓说:“吾国陆续调兵前赴北圻已有一万五千人,若即早议定,即勿添调,否则后事难言。”李鸿章并不畏惧,他7月2日报告总理衙门说:“该使语多矫强,此议难望有成。赫德亦言脱使要求无厌,总欲见好该国,鸿章不必与在沪商议。拟俟钧署电复到后,即遵旨起程回津。脱使屡称不赴京津,只可听客所为而已。”[3](p.53~59) 李鸿章不畏脱利古恫吓,把他撇在一边,自己北上赴天津,这使脱利古十分难堪。7月5日,脱利古致电法国外长沙梅拉库,表示出进退两难的处境:“李躲避了,他今天早晨动身赴天津。他的离去可以看作是在中国进行的谈判的破裂。……总理衙门、李鸿章和曾侯三方面通同一气玩弄我们。当我们向李说话时,他要我们去问曾,曾又要我们问李,总理衙门则要我们问曾、李二人。”[5](p.168)
      就在李、脱上海谈判期间,法军在越南仍不断发动攻势。7月,越南国王去世,导致政局变动,给了法军可乘之机。8月,法军攻占顺化,25日强迫越南签订《法越新订和约》(即第一次《顺化条约》),将越南置于法国控制之下。第一次《顺化条约》的订立使法国武力占领整个越南的野心迅速膨胀,这使中法间的谈判几乎没有谈成的可能。
      9月中旬,脱利古离上海到达天津。9月18日,李鸿章与脱利古会晤。脱利古借法军在越南的攻势要挟说:“惟前在上海与中堂商办,未有成议,致又进攻顺化都城,现已议立新约,以后越南各事,皆应由法人主持,不能擅与各国往来,即与中国亦不能自行来往。”李鸿章对法军攻占顺化,强迫越南订立《顺化条约》强烈不满,表示“越南数千年为中华属国,无论法国如何逼胁立约,中国断不能认。”又说:“你在上海所议,离题太远,中国万不能行。”[3](p.70) 9月21日,再次谈判。脱利古提出,法军在越南进攻刘永福军时,发现一些清兵,因而指责中国暗助越南。李鸿章正言答道:“贵使既说到此,我亦当实告。越为中国藩属,北圻土匪实由中国剿平。今法国恃强称兵,而曰此事与中国无干,中国岂能甘心?……在中国之意,则认定越为属国,必应设法保护,驻兵越境,乃中国应有之权。”脱利古见无空可钻,转移话题别有用心地提出,法国保护越南对中国有利,理由是将来中国与日本交兵,日本不能从越南东京进入中国。此话明显是想以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觊觎威胁中国让步。李鸿章觉得十分可笑,答道:“日本蕞尔小国,安能由东京来犯中国!此真是笑话了!”李鸿章随后明确表示:“法国外托敦睦友谊之虚名,内谋侵占土地之实事。我亦愿保和局,法国如能通融办理,固所甚愿;如必恃强欺凌,中国未能多让也。”[3](p.76~79)由于李鸿章在谈判中始终态度强硬,脱利古无计可施,不久他奉命宣布离华去日,中法谈判破裂。
      关于李、脱谈判,法国实际上是用来作为烟幕,掩护它在越南的攻势。这反映了法国想先攻占越南土地,造成事实,再来诱逼中国承认的强盗逻辑。因此脱利古始终态度蛮横、毫无诚意,谈判自然难以成功。中国方面对这一点已经认清,所以一边谈判与敌周旋,一边加紧布置前线防务。在持续的谈判中,李鸿章的态度是积极的、严肃的,其策略基本得当,没有让脱利古占便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