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李鸿章功与罪
  •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
  • 功利主义留学看李鸿章
  • 李鸿章幕府中的“洋帮”
  • 李鸿章私访俾斯麦
  •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缘分
  • 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 李鸿章——[东方俾斯麦]
  • 李鸿章马关遇刺
  • 最新热门    
     
    李鸿章字号辨识

    强烈愿望。
      之所以认为子黻之字是据谱名而定,一则在于字乃由名孽乳而来。《说文解字注·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二则在于自西周以来一直沿用着"同义互训"1的命名立字方法,即所谓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2。"黻"、"旃"正由"章"孽乳而出,且能相互诠解。但章铜之名多为家人或族人称呼,1841年,其父李文安在寄与李文猷的信中曾写道:"余阅锐、铜等文赋"3;"铜、锬等功课亦未及检点" 4等等。章铜之名在其它场合很少使用,子黻的字就更少使用了。
      二、学名鸿章,字少荃《宋史·选举志》:"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科举中,一般用的是"训名",即学名,入学受训之意。1828年,李鸿章年方6岁,进入父亲开设的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依理,学名应在此时确定,仍用谱名中"章"再换加一个"鸿"字。因"章"为兄弟共有,"鸿"则成了鸿章的专称。《嘉禾幕中得鸿儿春闱捷音喜赋》5就是例证。而且,学名多由师、父命定,李鸿章在自家书屋学习达6年之久,父、师一人,其学名必为父亲所定。
      对于"少荃",历来就存二说:朱孔彰的《李文忠公别传》认为"号少荃";吴汝纶的《李文忠公神道碑》认为"字少荃"。沿袭至今,学者之释分明也成二说:"文安六子,皆用其别号愚荃之荃字取字" 6;"皆用其别号愚荃之荃字取号" 7。李文安,字式和,号玉泉,一号愚荃,民俗中早有男取《楚辞》的立名习惯,"荃"便出自《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王逸《楚辞章句》注解说:"荃,香草,以喻君子也"。既然"荃"喻君子,把自己的儿子称之为筱荃、少荃、季荃等等,自在情理当中。
      然而,"少荃"是字不是号,理由很多,仅举下面五点:1号"是自己的创作" 8,借以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与复杂生活的际遇,不同时代的人物也许会出现相同的号,但兄弟五人在选取了筱、少、季、稚、幼这些含有"小"意的字眼后,又同以"荃"为号,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也是各自为号。
      2"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91859年,李鸿章"辗转兵间无所就" 10之后,便投奔曾国藩麾下,因贪睡曾为"我老师"严加申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11面对李鸿章的散漫与说谎,曾国藩强压怒火进行训导,此时,呼之"少荃",其尊耶?其美耶?
      31852年秋、冬之时,李文安与僚属亲友一起曾两度赋诗联句,十一月初二在双槐书屋联句时,命"鸿、昭两儿同赋" 12,诗成,自署之以"玉泉",署鸿、昭为"少荃"、"幼荃"。若以"少荃"为号,世间哪有父亲以号尊其子的道理?何况儿子地位卑微!
      4朋僚之间,一般以字相称。仅就《李文忠公尺牍》所录信函而言,李鸿章的复信和寄函多称对方之字,同理,朋僚亦以"与李少荃"、"复李少荃"相呼。如以"少荃"为号,则与时宜相悖。
      5假如以"少荃"为号,除了未曾正式使用的"子黻"以及晚年自定的"字渐甫"(参见下文),那么,在李鸿章的大半生中,就没有了字!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
      我认为,唯一的答案是:"少荃"是字,而且是最正式的与鸿章之名相应和的字。
      至于"少泉"之字,则直接与"玉泉"有关,常为曾国藩、曾国荃所称呼,他们与李文安相交甚厚,属李鸿章长辈,如此称呼显见亲近。但李文安的诗文和李鸿章本人的文集,都没有写作"少泉"的字,全部书作"少荃"。"少泉"应是不正规的写法。
      
      三、晚年以"仪叟"自号
      
      李鸿章"晚年自号仪叟",后人向无异议。需要论证的只是:所谓的"晚年"究竟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以仪叟为号。
      只要细心披览《李文忠公全集·电稿》中每封电稿末端署名的变化,就能确知"自号仪叟"的具体时间。自1881年有电稿开始,直到1887年,这七年之间,一无例外都署之以"鸿"或"鸿章"。1888年发生了变化,在八月十一日午刻"复李经方"的电文之末首次署"少"。这说明,一方面,身为父亲,李鸿章在回复儿子的电文中不便署"名"而代之以"字"。"荃"不能随便用。"荃"既为鸿章兄弟所共有,曾国荃还常在电文末署以"荃"字,李鸿章只有以"少"署了;另一方面,这也充分证明,直至此时,李鸿章正式使用的字仍旧为"少荃"。此后,在1889年伊始,李鸿章在"寄漕督李"的三封电稿末尾都使用了新的署名--"仪"。"漕督"即其兄长李瀚章,时任漕运总督。同年的八月二十一日,在"寄伦敦使馆李经方"的电文末也署"仪"。虽然在此后寄给瀚章、经方以及他人的电稿里,他的签署兼用"鸿"、"仪"。如,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二日"寄李经方"的电稿就如此。但是,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自1889年起,李鸿章的的确确以"仪"自称了。此时,他已66岁,恰合"晚年"之说。
      另外,从"叟"字的时代特征上也能窥知一斑。清人称"叟"必老,60岁以上者方可为之。康熙五十二年,"召直省官员士庶年六十五以上者,赐宴于畅春园"13,谓之"千叟宴";乾隆元年,"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五千九百余人" 14。依此惯例,李鸿章66岁称"叟",名正言顺,合乎时宜。
      而"晚年自号"的原因,固然与子前不名父的传统礼仪有关,何况后来还子前署"鸿",更多地则反映着李鸿章当时的主观心态:兴修铁路,心志不乱。1888年冬,顽固派极力反对修筑津通铁路,李鸿章陷入"误国家"的一片声讨之中,对此,他了无示弱,于1889年2月写下了著名的《议驳京僚谏阻铁路各奏》,逐条予以驳辩。也正是在此时,李鸿章以"仪"自号,确实浓缩着他兴办洋务"不可乱"的心志。正如王弼所说:"进处高洁,不累于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峨峨清远,仪可贵也" 15。这才是自号"仪叟"心迹的真实写照。同时,自号仪叟还与"渐甫"之字密切相关。
      
      四、晚年取"渐甫"为字
      
      如上所述,"仪叟"确系"晚年"自号。同样,"渐甫"之字也是晚年自取的。原因就在于:"渐甫"之"渐"与"仪叟"之"仪"都以《易经》经文为典据:《易经·渐》"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中,"鸿"为大雁;"渐,渐进也" 16;"陆,高之顶也"17;"仪"为"仪饰" 18。意思是,大雁逐渐飞进到高处,其羽毛能用作仪饰,大吉大利。
      毋庸置疑,李鸿章巧妙地以名中的"鸿"作铺垫,择取《渐》卦爻辞为字、号,从而使"鸿"、"渐"、"仪"三者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渐甫"取于晚年,道理就在于此。
      凭借《易·渐》"上九"爻辞取名立字的人,自古多见,不胜枚举。以晚清人物为例,如俞鸿渐字仪白、钱仪吉字蔼人号絗石、徐用仪字吉甫、李鸿祥字仪庭、华六鸿字延仪、范鸿泰字吉陆、邓仪中字鸿如等等。他们的名字大多由长辈命定,多寄托着长辈的信念和追求。李鸿章以"渐甫"为字则不同,既非仿效先贤,也不是一时兴起而为,晚年自取字号,以之"寓怀",用意良深,那就是坚持他津津乐道的渐变思想。李鸿章先后师从的四位老师都重宋学,尚义理。因此,对于导源于《周易》后又成为宋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渐变学说,李鸿章自然耳熟能详,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广泛运用于兴办洋务的具体实践之中。关于学习西法,李鸿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不可能"骤变" 19。他认为,"华人之效西法,如寒极而春至,必须迁延忍耐,逐渐加温" 20,并主张,"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 21。可见渐变思想对李鸿章影响至深,几乎成为他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因此,他以"渐"为字,便势在必然。《周易正义·渐》:"渐者,不速之名也。凡物有变迁,徐而不速,谓之渐也。"而"渐甫"之"甫",《释名·释首饰》:"甫,丈夫也";《礼记·曲礼》:"甫则非字,凡男子皆得称之"。
      但"渐甫"之字取定时,李鸿章已然权势显赫,"渐甫"之字少有人称呼,时人多以官职、地望相称,于是就更多地出现了李傅相、李合肥等等尊称。
      附记:本文写成后,曾就教于祁龙威教授。承先生札示:"称李鸿章为仪叟者,有他的女婿张佩纶的《涧于日记》、侄婿孙宝的《忘山庐日记》。翁同与张荫桓书中曾称之为仪,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印《松禅老人尺牍墨迹》"。言简意深,恰补拙文之不足。特此附记,谨表谢忱!
       〔作者刘建臻,1964年生,讲师。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225002〕(责任编辑:张亦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