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炮击金门前前后后(图)
  • 台湾高山族同胞举办日军暴行图片展(组图)
  • 秦汉之间为何漏掉一个楚王朝?
  • 远去的父亲郁达夫(图)
  • 邓小平会见金庸的台前幕后(图)
  • 史海回眸:藏族远征军浴血鸦片战争(图)
  • 毛泽东首次访苏轶闻(图)
  • 史海回眸: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图)
  • 故宫存废保卫战揭秘(图)
  • 台湾的史前文化(组图)
  • 最新热门    
     
    陈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图)

    的关注。在寄去一张签名的戎装照片后,最高领袖的“求贤若渴”,深深打动了这位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一年后,他辞去报馆职务,追随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多年后,陈布雷回忆往事说:“他要我入党,我就加入了国民党;他问我愿意做什么工作。我说愿意做你的私人秘书。由此一诺,一直做着这份工作。”

      自此,由职业报人转变为宣传官的陈布雷,开始挥起大棒,钳制舆论。

      “王芸生君是新华社的应声虫。”这是他同陶希圣在《中央日报》上与《大公报》展开笔战时的言论。原来,该报总编辑王芸生,斥责查封《新民报》的行为,撰文呼吁新闻自由。

      “这是对你的警告,你还有什么可说?”这是他对某报停刊数日后的威胁。当时,此报违背宣传纪律,不仅揭露河南旱灾真相,还对比衬映了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

      难以想象,这些言论皆出自“横扫大军”(郭沫若语)的陈总编的如椽之笔。最为钟爱的女儿陈琏参加革命离家出走时,留下过这样的话:“时代既然已决定要在我与家庭间排演悲剧,我是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这位父亲更是“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进入官场的他,一直试图保持淡泊清廉的文人操守。一位记者来家中采访,诧异地对门卫说:“我跑过多少码头,见过多少公馆,像你们这样可怜的只有两家,一家是陶(指陶希圣)公馆,还不如一个小老板。”

      虽然在个人操守上,陈布雷极力还想保住一个读书人的秉性,但一如侯门早已身不由己:对好友张治中进行监视,为孔祥熙舞弊案作说客。始终深陷矛盾漩涡中的他只能叹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

      恪守从一而终的陈布雷,把自己比作“出嫁了的女人”。因此,当得知《中央日报》总编辑程沧波辞职做官时,他专门选择记者节去函表示惋惜。

      这位“军机大臣”明白自己早已油尽灯枯。曾经面颊圆满而被邵飘萍戏称的“面包孩儿”,其时已日渐瘦削干瘪,像个长年吸大烟的老太婆,“身体好像直不起来,眼睛也好像睁不开”。

      后人回忆,1948年前后,陈布雷时常念叨:“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在抗战中被敌机扫射,也还有些价值。倘使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一些可惜。”

      在那年冬天,他选择了“天下最大之罪恶”的-。不少研究者认为,此举是出于对蒋氏王朝的彻底失望。蒋介石则在10年之后表示,陈布雷是因为听信他将下野的谣言,“愤慨之至而以死报国”。

      今天,人们只能从他留下的遗书中体味他当时走投无路的心境:“任何人都可以鄙视我,责备我。”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位国民党的“忠臣”,也再未能如早年那样直抒胸臆,唯留下一声长叹:“让我安静些吧!”

    杨芳 中国青年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