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驰骋疆场李世民
  • 踏上仕途舒抱负的孟子
  • 孟子
  • 陈独秀精神
  • 情痴抱恨之陆小曼
  • 红顶商人胡雪岩
  • 郑和下西洋
  • 魏忠贤得势
  • 宽严相济乾隆
  • 和珅的少年从学
  • 最新热门    
     
    走向帝位的汉武帝

    面,怎不惹她恼怒?她暂且按捺下怒火,从长计议,慢慢算计栗姬不迟。
      给刘荣做妃子是不成了,馆陶长公主打算从亲王中物色一个,最后相中了刘彘。她向王姑求婚,王姑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这等大好姻缘做梦都不曾有,赶紧答应下来。
      刘彘与陈娇都还年幼,自母亲定下他们的婚事后,两家来来往往,二人两小无猜,倒很合得来。托名班固撰的《汉武故事》说,有一次,馆陶长公主把小刘彘抱在膝上,逗他:"想要个媳妇吗?"刘彘嬉笑道:"想。"左右有侍女若干,馆陶长公主一一指着问刘彘,刘彘都说不喜欢。最后,馆陶长公主指着爱女问她:"阿娇好不好?"刘彘这才笑着说:"好!如果给我当媳妇,我就造座金屋给她住。"这便是"金屋藏娇"故事的由来。当然,这事不一定可信。不过,年仅五六岁的刘彘自然不会喜欢大他十几岁的那些侍女,喜爱与自己一同嬉闹玩耍、年龄又相仿的陈娇,也是悄理中事。
      就在这时,后宫嫔妃之间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导火线是薄皇后被废。
      薄皇后是靠了景帝祖母薄太后而正位中宫的,景帝不喜欢祖母的这个娘家女。薄皇后无子无女,这原因可能在她本人,更有可能是景帝绝少与她同床共枕。她的皇后位子一开始就不稳,只是靠了薄太后才勉强维系着。薄太后一死,景帝很快就废了她。
      谁将成为景帝的第二任皇后?
      栗姬最有希望。她正得景帝之宠,更重要的,是她的儿子刘荣已被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乃古之通例。  栗姬自以为皇后那顶,凤冠非她莫属,万分得意。
      她高兴得太早了。馆陶长公主决计要报昔日拒婚之仇,见了景帝就百般诋毁栗姬。景帝决非那种轻信谗言之君,馆陶长公主与栗姬的恩怨。他也知晓,故对馆陶长公主的话只是姑妄听之而已。凭馆陶长公主一人之力,很难扳倒栗姬。问题是算计栗姬的并非馆陶长公主一人,那些自以为有问鼎实力的,还有妒嫉栗姬的嫔妃,也都不忘寻机诽谤栗姬几句。众口铄金,不怕景帝不信。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一次,景帝生病,栗姬在旁侍奉,景帝有些悲伤,对栗姬说,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要栗姬善待诸皇子。栗姬心胸狭窄,且正恼恨到处败坏她的众嫔妃,出言不逊。至于她说了些什么,《史记》、《汉书》没有记载,《汉武故事》说她骂景帝"老狗",恐系揣测之辞。景帝大为不快,联想起馆陶长公主和诸嫔妃之言,觉得栗姬确实不配做那母仪天下的皇后。 刘彘的母亲王姑一直在悄悄地注视着这场皇后之争,窥伺景帝不满于栗姬后,大为亢奋,要再给栗姬以致命一击。她忖量自己出面会引起景帝的怀疑,就暗中指使人挑唆典客去奏请册封栗姬为皇后。典客乃九卿之一,负责迎往送来、封爵授官等礼仪,皇宫内的恩恩怨怨,他岂能知?只觉得皇后之位不宜久空,遂上疏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正对栗姬大失所望,典客此疏偏偏戳他痛处,不禁大怒,以"非所宜言"的罪名杀了典客。接着,又颁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
      贬刘荣,实际上是要断栗姬的皇后梦。栗姬不仅功亏一篑,且连累了儿子,恚恨而死。
      刘荣一废,皇太子位空缺,又一场角逐开始了。
      景帝共有14个儿子,除去刚被废黜的刘荣,还有13个竞争者。他们当中,刘彘最有实力。刘彘机敏过人,连景帝都为之惊奇。除自身的条件外,他还有未来的岳母馆陶长公主的鼎力相助。自从把爱女许配给刘彘那天起,馆陶长公主就打算搞掉刘荣,代之以刘彘。现在,刘荣被废,她不遗余力地为刘彘活动。刘彘的生母王姑也竭力为他谋划,况且儿子的富贵也就是她的富贵。
      最后,景帝终于拿定主意,立刘彘为嗣。
      前元七年(前150)夏四月,景帝诏立王姑为皇后。12天后,又颁下一诏,立刘彘为皇太子,并给他改名"彻"。彻,圣彻过人之意。
      这年,刘彻年方7岁。
      太子乃储君,身系江山安危,故历代无不重视对太子的教育,景帝亦然,他任命忠厚老实的卫绾为太子太傅,教育刘彻。卫绾升任御史大夫后,景帝又任命儒士王臧为太子少傅。除了读书学习外,景帝有时还让刘彻参预一些军国大政,以便在实践中锻炼他的能力。
      刘彻16岁那年上,景帝病逝,享年48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在景帝病逝当天即皇帝位。他死后的谥号为"武",史称汉武帝。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