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驰骋疆场李世民
  • 踏上仕途舒抱负的孟子
  • 走向帝位的汉武帝
  • 一代美人上官婉儿
  • 狄仁杰事迹
  • 才华盖世唐伯虎
  • 勤勉为政的康熙
  • 年少得志张居正
  • 一心从医
  • 天国骁将石达开
  • 最新热门    
     
    巴蜀少年

    蜀学比于齐鲁。”(《蜀志·秦宓传》)这就是说,蜀郡本来是中国大地文化上的空白点,只因为当时在那里当郡守的文翁派遣司马相如到中原去学习“七经”,学成后回乡教授弟子,蜀郡的文化才一下子提高上来,可以与儒家的故乡齐鲁一带媲美!当然,在秦宓的心目中,司马相如的文学修养也是到中原学习后才提高上去的。
      可是秦宓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首先,是时间不对头,因为司马相如在文翁守蜀前就已做官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提到: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就做了武骑常侍。但他不喜欢这个官职,而酷爱辞赋,可是汉景帝偏偏不喜欢辞赋。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梁孝王进京来朝见景帝,跟着进京的有邹阳、枚乘、庄忌等一大批文士,相如很喜欢他们,就托病辞去武骑常侍一职,而到梁孝王的门下去游学。对梁孝王带着一大批文士进京的这段历史,我们从《汉书·文三王传》推知,当发生在梁孝王参与平定七国叛乱以后,也即景帝前元7年至公元前150年那一次。这也就是说,在景帝当皇帝的前期阶段。可是这时文翁还未守蜀呢!他守郡是在景帝后期,所以相如根本不可能充当“郡县小吏”被文翁派遣东出学经。况《史记》、《汉书》本传也未曾有相如充当“郡县小吏”的记载。
      其次是生活经历不对头,文艺思想不对头。按秦宓的说法,司马相如被遣东出学“七经”,学成后又回蜀传授“七经”,并且一下子把蜀郡的文化儒术提高到像齐鲁一样的水平,这当是一桩多么了不起的事件,他简直是个大经师,是建设蜀郡文化的功臣,这样的事,司马迁是肯定不会不知道的,可他却没有写,有这可能吗?班固写《汉书》司马相如传,也基本上照抄司马迁的记叙。他在《汉书·儒林传》为西汉二十七名经师立传,在《循吏列传》里对蜀郡守文翁倡导学经也大加赞赏,但对相如的活动却不沾一笔。他能这样无视司马相如的作为吗?不能。惟一可解释的是,秦宓的话纯属乌有子虚之事。再从《史记》相如本传所叙述的司马相如的活动经历看,他也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进行过类似传经的活动,他一下子就以富家子弟的身份而得到郎官,所谓“以赀为郎”,做景帝的武骑常侍,紧接着就是到梁孝王的门下与诸生交游,梁孝王死后又立即回成都家居,不久就发生了所谓“窃妻”的事件,再后就为汉武帝作赋去了。他哪来的时间去从事治经传经的活动呢?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司马相如死时,司马迁已二十八岁了,他的说法比起后司马相如三百多年的秦宓自然要可靠,我们不能轻信秦宓的话。
      司马相如的文艺思想与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大相径庭。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特别强调文艺的经世致用,为-服务;在形式上注重崇真尚实,反对华饰。但司马相如却完全背道而驰,他的赋大都沉醉在文艺作品的娱乐作用上,并且为所欲为毫无节制地运用虚构夸张的笔法,写出文辞华丽至极的作品。也正由于他的赋与儒家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千百年来才一直引起一些儒家信徒的批评,如《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司马相如等人一方面不注意作品的讽谏劝诫,另一方面又恣意骋腾文势,讲究华饰,所以当扬雄一旦转向推重儒经之后,他对自己早年从事的写作活动就表示了忏悔,他不再写赋了,他甚至回过头来狠批汉赋,鄙弃曾经被他推崇的老乡、老前辈、著名赋家司马相如。可见司马相如是绝不可能让文翁送到中原去学经,更不可能从事一系列的讲经传经活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