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独秀的民主观 |
|
|
|
1937年8月,陈独秀结束五年的牢狱生活,投入抗战*热潮。他衷心地拥护国共合作抗日,显示了民族至上,共御外侮的爱国立场。但是,陈独秀既不见容于国共两大武装*集团,也不见容于中国托派极左小集团。1938年7月,蒙受“汉奸”、“间谍”屈辱的陈独秀,不得不拖着贫病之躯,离开抗战*中心武汉,来到四川重庆,又几经辗转,最后躲到江津小城,远离*斗争的旋涡。 1939年,因老病多难,不断搬迁,陈独秀约有十个月没有动笔为文。但是,他的思索没有停顿,而是更加深邃了。同年底,陈独秀定居在江津城外二十里远的鹤山坪石墙院杨氏山庄,直到1942年5月27日与世长辞。在最后的两年多的岁月里,陈独秀虽被摒除于*中心之外,却以其清醒的思考,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关注上海托派临委的动向,尤其关注“无产阶级专政”的苏联从1934年开始的持续多年对“反对派”的大清洗大屠杀暴行。苏联大批政要如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以及原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立宪民主党人、民粹派分子等,都被肉体消灭。被*数,有说几十万人,有说数百万人,有说两千万人,究竟多少,至今是一个谜。1940年,逃亡国外的托洛茨基也被苏联秘密警察机关派人用利镐砍死。这样的历史惨剧,怎能不让陈独秀对于民主和专政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合理的解析呢? 陈独秀郑重而严肃地说:“我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沉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了今天的意见。”(《陈独秀最后的论文和书信》,1948年印行。以下引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引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所谓思虑六七年,可上溯至1934—1935年间。那时身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