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史学家司马迁
  • 董仲舒与汉初儒学
  • 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 燧人氏击石取火
  • 盘古氏开天辟地
  • 于谦御敌
  • 数学家祖冲之
  • 陶渊明的诗
  • 历代书画家---顾恺之
  • 书圣王羲之
  • 最新热门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
    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在福建泉州百崎回族乡至今还保存着两条古老的海堤岸,村民称之为“郑和堤”。
        记者漫步在这条郑和下西洋“第一堤”上,追寻六百年前航海家的脚印。
    “郑和堤”分为两条,一条长六十多米,从百回族乡的斗门头村与埭上村西角相连;另一条长七百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的龙头山。“郑和堤”虽然是一条土路,但路面很结实,上面掺着一层沙石,天晴时拖拉机开在上面行驶毫无问题,看得出这堤筑的年代久远。长长的大堤,仿佛展示了一幅数百年的历史长卷,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想。
        长堤边,是一片宽阔的大海,六百年前,郑和船队曾在泉州后渚港一带避风时就停泊在这里。据传,在三台山坳的磐石上留有一个靴底的印迹,俗称“仙脚迹”,遗憾的是在一九六六年兴建盐场时开山炸石而被炸掉了。但这“仙脚迹”与“郑和堤”却又蕴含着郑和与百崎回民的一段不解之缘。   
        当地郑和研究学者郭廷玺告诉记者,百崎地处海滨,当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