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进退皆忧范仲淹
  • 治世能臣曹孟德
  • 七步成 诗 曹 建
  •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的一生
  • 太宗诸妃(清代后妃大观)
  •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 一手托起乾隆盛世--傅恒
  • 我与干父齐白石
  • 左宗棠酒泉轶事
  • 世纪供养
  • 最新热门    
     
    “画才”顾恺之

    sp;  顾恺之画人物像大部分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非常注意传达人物的神情。据说,他画人物像时,从来都是把所有的地方都画好后最后才画眼睛,甚至有时画好的人物都好几年了,也不画眼珠子。他认为:人的身体的其它部分画的美一些或丑一些都不十分要紧,要能够传达人的精神面貌,真正画得很象,关键全在这眼珠子上,“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相传,在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350一378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修建瓦棺寺,为了给佛像贴金,住持向达富贵人、善男信女们募捐,但捐得都不多,没有人超过十万钱。而当时只有2l岁的顾恺之却在住持的认捐薄上写下了“认捐一百万钱”几个大字。大家对顾恺之的举动表示惊呀,不相信他有那么多钱,住持也以为顾恺之写错了,而他只是淡淡一笑,对住持说:“你难备一面墙壁好了,我要在墙上画画,请你相信,认捐的钱我不会少你半文。”顾恺之搬进寺庙,闭门深思了一个月,在那堵墙上画了—幅《维摩诘》像,但没画眼珠子,他对住持说:“第一天来这里看画像的人,你请他们捐助十万钱,第二天来的人可捐五万,而第三天来看画像的人,就可以让他们随意捐助了。”等到了开门那天,许多人涌进了寺庙,他们大部分是前来观看顾恺之是如何作画的。只见顾恺之不慌不忙地走向画像,提起画笔,屏气凝神,只轻轻两笔就画出眼睛,顿时画像变得光彩照人,满寺生辉,观画的人群一片惊叹,人们不禁交口称赞顾恺之的精湛画艺。他们竟相向寺里捐钱,没过多久就捐足了100万钱。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京城内外还不断传说着顾恺之的这一神来之笔。     顾恺之虽然注重画人物的眼睛,但也十分注意人物形象本身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神态。相传有一次,他为朋友裴楷画像,裴楷的脸上有三根毫毛,一般人为求好看,决不会把这毫毛画上,而顾恺之却形象地把这三根毛画了出来,这就使得裴楷的面目特征十分鲜明。还有一次,他为朋友谢绝画像,把谢绝画在了岩石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谢绝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人应该把他画在山石之间。”又有一次,顾恺之给一位一只眼睛有残疾的朋友殷仲堪画像,为使画上人物的病眼得到很好的掩饰而又不失真,他就用飞白(枯笔露出的线条)拂在病眼上,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绘画手法。     顾恺之受老师卫协的影响很深,但又有所发挥和创造。虽然他以画人物肖像为主,但也画了许多神仙、佛象、禽兽、山水等。尤其在山水画方面最富有创造性。在我国晋代以前,画家一般是不单独画山水画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衬影。顾恺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以山水为主题作画,开创了画史上山水画的先河。     顾恺之多才多艺,诗、书、画样样在行。当时人们称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所谓“才绝”,说的是他的诗、赋、画都很出色。他写过许多诗、赋和游记,比较有名的有《雷电赋》、《冰赋》、《筝赋》、《观涛赋》等,他描写浙江会稽山水之美的名句:“千岩竞秀,万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蒸霞蔚”,一直流传至今。所谓“画绝”,指的是顾恺之绘画出色超群,自成一体,表现了他卓越的绘画才能。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借以逃避现实,顾恺之更是装呆卖傻,因此称为“痴绝”。据说顾恺之曾将一箱最宝贵的珍品画卷存放在朋友桓玄家里,但桓玄还给他时只是一只空箱子,顾恺之看了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说:“这些画太好了,可以像人成仙一样变化而去。”顾恺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桓玄是个有权势的官僚,顾恺之惹不起他,只好假装糊涂。     根据历史记载,顾恺之的作品大约有70件,题材广泛,有人物仕女,神仙佛像,山水禽兽等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画卷,包括许多珍品都已失散,令人惋惜。他的作品现存的极少,只有3件募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不仅能诗、能画,而且他还写了绘画理论的几篇专著,如《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这是我国较早的绘画理论专著。        顾恺之凭着自己的才气,又经过不懈的刻苦努力,使他的绘画有所成就,超过了晋代以前的所有画家,成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被称为一代画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