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苏东坡游赤壁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魔”——白居易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杜甫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李白
  • 太宗诸妃(清代后妃大观)
  •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 一手托起乾隆盛世--傅恒
  • 我与干父齐白石
  • 左宗棠酒泉轶事
  • 世纪供养
  • 最新热门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国的形势江河日下。屈原十分着急,日夜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几次呈上“变法图强”的奏章,盼望怀王能够明白过来。可是,奏章全被靳尚一伙中途扣压。屈原越是为楚国担忧,他自己的处境越是危险。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破坏六国联盟,特派张仪来到楚国游说。张仪对怀王说,如果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放(今陕西省商县至河南省内乡县一带)方圆600里的土地送给楚国。昏庸的楚王果真要和齐国绝交。屈原听说后,要冒死闯进宫去劝怀王不要上当,被南后拒之门外,他便一次又一次地给怀王上奏章。当时旧贵族势力甚嚣尘上,他的这些举动很容易带来杀头的危险。周围的父老、朋友十分关心屈原的安危,纷纷赶来婉言劝说他,不要他再评论楚壬的国政。但是,屈原说什么也不肯,还是坚决与旧势力斗争。昏聩的楚怀王对屈原的忠告置若阁闻,却听信了张仪的谎言。他与齐国绝交后,就派人去泰国接受商於的600里土地。可是,使者来到秦国后,张仪却埋怨楚怀王听错了,他说的是6里,那里是600里,怀王听了恼羞成怒,马上派兵讨伐泰国。秦国早有防备,楚国的部队还没出发,他们就派部队打到了楚国,楚军仓促应战,一下子死伤兵士8万多,连带兵的大将也做了俘虏。楚国不仅没有得到商於的600里地盘,反而被秦军占领了汉中的600里土地。韩国和魏国恼恨怀王片面撕毁了六国同盟条约,也乘机攻打楚国,使楚军损兵折将,穷于应付。这时,怀王才明白自己上了当,马上下令召回屈。
        屈原接到诏书后匆匆赶回鄂都。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出使齐国,恢复齐楚邦交。齐王本来对怀王的出尔反尔恨得要命,发誓永远不跟楚国和好。由于屈原态度诚恳,说理透彻,才使齐王回心转意,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谁知屈原回国不久,怀王又变了卦。原来,泰国听到齐楚联盟的消息后,十分害伯,便又派张仪利用南后、子兰、靳尚迷惑怀王,使他一会儿跟齐国和好,一会儿又和秦国订立盟约,失去了盟国的信任,秦国又乘机夺走了楚国的大片土地。最后,怀王竞听信子兰和靳尚的话要到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边)去和秦王会盟。屈原不顾自己地位低下,挺身而出,谏阻怀王说:“泰国如虎狼一般,不可信赖,不能前往。”怀王没有听信屈原的忠告,到了秦国,结果被软禁了1年多,后来竞死在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江南更僻远的地方。他虽然长期被放逐,流浪沉、湘流域,但始终热爱祖国,把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这时,楚国的-更加腐败了。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君臣仓皇出奔。楚国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屈原痛不欲生。大约就在这一年的旧历五月初五,他投汩罗江而死。
        当地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悲痛,每年五月初五,就用米包成棕子,投入汩罗江中,祭祀屈原。后来,这种悼念活动成为风俗,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的-生活是一个悲剧,但是他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和《九章》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作品25篇。《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屈原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起来,他御龙马、驾凤凰,叫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和御者,上天下地,驰骋四方,去追求他的理想。但是,他在阳光中升腾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人世间的故乡,他的御者生悲,马也不肯再往前走。诗人就这样动人地写出了他对楚国的深厚感情。《离骚》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也是一篇照耀干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天问》是构思奇特的著名诗篇。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在这首诗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表示了大胆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了诗人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把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发展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李白在《江上吟》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鲁迅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18世纪开始,屈原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德、法、英、意大利、日、苏等国文字。《史记》卷84有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