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苏东坡游赤壁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魔”——白居易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杜甫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李白
  •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 他是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
  • 散记文学的鼻祖——庄子
  • 我与干父齐白石
  • 左宗棠酒泉轶事
  • 世纪供养
  • 最新热门    
     
    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

    p;   荀子在教育方面有突出的成绩。战国后期荀子不仅长期在齐国首都讲学,成为人才济济的稷下学宫的最著名的老师,而且从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性恶论”出发,比较透彻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传授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许多有才能的弟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教育方面有很多论述,《荀子》一书的第一篇,就是专门讲教育和学习的《劝学》。这一篇的开头就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流行的“青出于蓝”这句成语,就是从这段话来的。荀子用青和冰做比方,来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
        荀子从当时的阶级斗争中,已经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他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为提醒当时的封建国君,影响颇大。
        荀子非常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据说他曾经向弟子们讲授《诗经》。后世传播《诗经》的三个主要派别都与荀子有关。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主要有三种解释,称为《春秋》三传,据说其中有两传是经荀子讲授的,《谷梁传》为荀子弟子浮邱伯所传,《左传》为弟子张苍所传。荀子对《易经》和《礼》都很有研究,《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和《荀子》书的某些部分相同,当是后世儒家整理荀子关于《礼》的讲授纪录而成。由此可见,荀子对诸经无所不通,传授也相当广泛。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儒家经典以及对这此经典的解说大都来自荀子。他是孔子以后儒家的传经大师。
        荀子之所以被称为传经大师,不仅在于他以诸经传授于弟子,而且在于他对诸经的教育作用及其特点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是表达人们志向的,凡是符合乐章标准的诗篇都收集在这本书里;《乐》是培养人们和谐一致的感情的;《春秋》则以其微妙的道理齐备地包括了天地之间的事情;《礼》所规定的是郑重的礼仪准则和确定法律的总纲,也是各类条例的纲要。关于学习经典的顺序,荀子主张,要从诵读一般的经书开始,最后再学习关于礼的书。荀子还指出诸经各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诸经有各不相同的作用。社会上人们道德行为的善恶,与经典的传授很有关系,从而国家的兴亡也与之相关。荀子认为,凡是通过经典传授而使人向善的,国家就会兴盛,反之则会走向灭亡。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所以荀子才十分强调“礼”,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巨大作用。荀子以为,如果不把《礼》放在第一位,而只重视《诗》、《书》等其他经典,那么对于修身、治国这些事情来说,“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荀子·劝学》),就好象是用手指去测量河水深度,用戈去舂黍米,用锥子当筷子吃饭,这是达不到预期目的。
        “礼”的概念在荀子以前早就出现,但荀子却系统地阐述了礼的概念,高度评价了礼的作用。他把礼看成是“人道之极”、“道德之极”,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他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礼,就不能治理,“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荀子·王霸》),礼对于国家就好象是衡量轻重所用的秤陀,木工划线取直所用的绳墨,划方划画所用的圆规和矩尺。
        荀子的学识非常渊博,他在-、经济、文学等方面部有研究和贡献,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有《荀子》,现存32篇,其中最后6篇可能是他的弟子所记,但大体上可代表他的思想。《史记》卷74有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