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苏东坡游赤壁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魔”——白居易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杜甫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李白
  •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 他是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
  • 散记文学的鼻祖——庄子
  • 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
  • 儒家思想的第一个反对派——墨子
  • 儒学大师——孟子
  • 最新热门    
     
    “万世师表”——孔子

    教先声。
        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幻想恢复到西周初年文王、武王时期,那种阶级对立还不明显、矛盾也不很尖锐的安定局面。但春秋时期,社会秩序已经混乱了,维护各种制度的传统习惯——礼,也紊乱了。所以,他提倡“复礼”,就是要大家都各自克制自己,不要过分地贪得无厌。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然而,在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与压迫存在的社会里,剥削阶级的贪欲是有增无减的,哪里会去克制自己呢!所以,孔于的-主张不合时宜,只好把主要精力用于创办儒家私学方面。孔子在而立之年创办儒家私学,任教40余年,一生乐此不倦,虽然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参加过一些-活动,但却从未停止教学。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创办私学的时候,孔子主张无论是贵族或是平民,无论是华夏族的或是夷狄族的,都可以入学受到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于古代教育的一项伟大贡献。
        为了实现教育的作用,孔子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孔子所用的教材是经他整理的古代文献,主要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世称之为“六经”。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是孔子晚年整理编纂而成的。他曾经说过:“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诗》的雅、颂部分有了合理的安排。”相传《诗经》的“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他对《诗经》是很熟悉的。他不仅能配乐歌唱诗篇,而且可以用“雅言”,即当时所通行的语言朗读诗篇。孔子时常强调学习《诗》的重要。他对儿子伯鱼说:“人若不学习《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就如同面壁而立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前进。”
        孔子还把古代的诰誓文献作为教材,即后世的《尚书》。相传《尚书》最初有3000余篇,孔子选编教材时删定为百篇,并编纂了次序。今本《尚书》分为《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保存了自尧舜开始至商周时代的-、军事、经济和文化等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除了《诗经》、《尚书》以外,被孔子选用修订作为教材的古代文献还包括《仪礼》、《周礼》、《礼记》在内的“三礼”。这些书,特别是《周礼》,在后世变化很大,流传至今的已经不是孔子的教本了,但其中仍保存有孔子的大量言论,与孔子思想有一定关系。此外,《乐》也为孔子所重视。孔子善于鼓瑟弹琴,也很喜欢唱歌。他和别人一块唱歌的时候,如果别人唱得好,他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随同一起唱。孔子对舜时流传下来的《韶》乐评价很高,说它“尽美矣,又尽善也”,以至于在齐国听到演奏《韶》的乐章竟然3月不知肉味,还说:“想不到竟然会有如此美妙的音乐!”他对周武王时流传下来的《武》乐的评价就比《韶》逊色了,说《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的教育内容除了“六经”以外,还有偏重于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射”指射箭,“御”是驾车,属于军事课程。孔子本人通晓军事技术,对军旅之学有不少精辟见解。孔子的弟子,如子路、冉求、樊迟、有若等都颇有军事才能。“书”指写字,“数”即算术,也是士人应当有的技能。总之,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尽管他鄙视种田种菜等体力劳动,但却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教与学并重。他认为老师既要教,又要学。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的“故”指古代文化,“新”指现代的知识,只有“故”“新”皆知,具备了丰富的学问,这样才能为人之师。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榜样。他历来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刻苦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直到老年的时候仍然如此。
        孔子十分注重采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他对学生往往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并且启发学生坦率地谈出自己的志向。
        在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而不能偏废。他说:“假若只是读书,却不思考,那就会受骗;假若只是空想,却不读书,那就缺乏信心。”    培养有高尚德操的志士仁人和有渊博知识的君子儒者,这是孔子十分强调的教育目的。孔子认为士人应当有志于追求真理,不以食粗粮穿破衣为耻,甚至连生命也可以置之度外,  “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让弟子们“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仅要信仰和学习真理,而且要誓死保全它。在真理的范畴中,孔子认为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孔子对学生进行道  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他能培养出许多志士仁人的一项重要原因。
        孔子对于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种精神很为弟子们景仰。当时就有不少人称孔子为圣者或仁人,孔子自己却谦虚地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教和学总不厌倦和疲劳,就是如此罢了。”他之所以一生乐此不倦,就在于他热爱和忠诚于教育学生的工作,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种任劳任怨、竭尽全力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是我国自古以来为师者的一项优良传统。
        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事业的伟大的教育家。他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打破了周代贵族的“学在官府”的格局,贯彻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并亲自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本。这些不仅为当时的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流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孔子教学方法上有许多重要创造,后人称他为“万世师表”,反映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景仰。
        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他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思想,而苟子则发展了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儒家思想,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因此被尊为“圣人”。历代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大都以孔孟为旗帜。《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行编纂的,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