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
  • 有史以来天地间的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 中国最早的无神论者——王充
  • 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
  • 明末哲学家——王夫之
  • 才高气傲之士——李贽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 最新热门    
     
    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

    的热望。
        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洋科技书是和利玛窦合作的《几何原本》。该书原系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并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在许多国家使用。对于传教士利玛窦来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早已学过。而徐光启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文笔流畅且不说,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还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会。但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年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下来了。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近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为清代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所翻译的一套名词术语,有很多至今仍为我国数学界沿用,其中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相似、外切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几何”二字在汉语中本来是个虚词,经徐光启利用,就成了一个专业名词了。
        为了进一步沟通中西科学技术,继《几何原本》一书之后,徐光启又与李之藻、熊三拔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同文算指》、《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书。他的这些开拓性工作,既得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支持和赞扬,也遭到一些守旧势力的讽刺与诽谤。但是,徐光启始终坚信这些翻译是有价值的;“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后半生呕心沥血之作。全书分60卷,共计60万字。凡涉及当时的农业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农具、农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应有尽有,可谓那一时期我国农学中的百科全书。该书把重点放在水利、荒政等几项上。徐光启认为:“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利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今北京之西,即太行山到河南一带,不是指现在的西北数省),以其久废也。西北莫急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基于这种水利是“农之本”的理论,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很有见地的用水方法。这五法是:用水之源。就是利用泉水,并进一步说明源高于田、低于田、近于田、远于田时应如何利用;成水之流。即怎样利用河、塘、浦、泾、浜的各种水流;用水之潴。就是如何利用湖泊等积聚的水;用水之委。即在大海的潮汐及岛屿、沙州等地如何用水;作源作潴以用水。即介绍凿井、挖搪、筑水库等办法。他的这一套用水理论,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徐光启对备荒、救荒问题也十分重视。在《农政全书》中,他把预防摆在了首位,明确指出:预纟耳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又说:“预纟耳者,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也;有备者,尚蓄积,禁奢侈,设常平,通商贾也。”在书中,他还记录了417种草木野菜,注明其“根可食”、“叶可食”、“花可食”、“茎可食”、“实可食”和叶及实、根及叶、根及花、花及叶……皆可食,并详细介绍了食用这些植物的具体方法。其中不少野菜,特别注明玄扈先生曰: “尝过”字样,如山桃红,他说:“尝过,难食”。蒺藜子,他说:“本是胜药,尝过。”据统计,徐光启亲口尝过的野菜草木多达57种。为了消灭蝗灾,徐光启还专门统计了我国历史上记载的110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中总结出规律来。他说,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物长养成熟时正相值”。他在详细观察研究蝗虫从产卵到成蛹成虫以至群集飞行的完整生活史后,介绍了捕捉蝗虫的方法,并强调治蝗一定要依靠集体力量。
        徐光启的故乡松江,是当时全国棉纺织业最先进的地方,所以他在《农政全书》中对“蚕桑”类的记载既详细也颇具特色。他把当地种植棉花和棉田管理的新技术及河北肃宁地区人们以稳定温度为纺织环境的好办法,加以详细记录,并加以推荐。
        《农政全书》在徐光启去世后第六年由陈子龙整理刊行。由于该书汇集了当时所有农书之精华,并独出新见,刊行后,立即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广为流传,为发展我国的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天文历法,徐光启也颇有研究。明末行世的《崇祯历书》就是在他的督领下完成的。徐光启曾说过:“千闻不如一见,未经目击而以口舌争,以书教传,虽唇焦笔秃,无益也”。正是基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在主持修历期间,坚持自己动手:从拟定计划,物色人才,到仪器设置,无不一一亲自筹办。其时,他的年事已高,但为了准确观察天象,每次月食出现时总要拿着望远镜和其他人一同守候在观象台上。
        他督领下完成的《祟祯历书》包括《测天约说》、《浑天仪说》、《恒星历指》等30多种书籍,合计130多卷。从今天的角度看,尽管该书尚有许多失当之处,但比以往的历法要准确得多。例如《恒星历指》中的星录,其精确与完备,都超过了以前的星录。又如,它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引入了地理学中的经纬度概念,从而在日、月食的计算中,比旧历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再如,他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在我国第一个说明了银河是由无数远星组成的。
        徐光启的一生,恰如其子所说:“于物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广谐博讯,……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卓识沉机,通达大体。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此话虽出自其儿子之口,但决非过誉之词。从、徐光启遗留下的几乎遍举我国17世纪各个学科的300多万文字看来,他的确无愧于杰出科学家的称号。《明史》卷251有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