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邓才文活着就要走下去
  • 挑战极限的力量源泉老红军陈金钰讲述经历
  • 周克柳过草地死而复生
  •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武汉 老红军追忆长征故事
  • 长征轶事
  • 长征中的徐特立
  • 长征精神光照千秋
  • 老红军张志勇述长征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 杨光明红星在我心中
  • 最新热门    
     
    少共国际师英雄出少年

    8师冲锋。正因为有各地的少先队模范团、赤卫队的配合,总兵力不及敌军十分之一的红军,每次都能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于某一局部,对敌人进行歼灭战。几年的战斗锻炼了少先队,但在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前,少先队员们一般只在本乡本土作战。

      红军中最早的少共国际部队出现在陕北根据地,1932年,陕北红军中建立了第一个少共国际营。

      1933年5月20日,为抵御大军压境的敌人,少共中央局发出号召:“须要完成创建一百万红军的任务……因此创造少共国际师是最迫切的任务”①。

      根据这一指示,红一方面军组建了少共国际师,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也建立了少共国际团。在中央苏区,各乡、区、县中整连、整营的少先队员集中到宁都,宁都县就有800多名队员参军。万泰县百余名队员,曾经参加过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的沙村夜间截击战。整个红色根据地的少先队员约有30多万,其中少先队模范团有10万多人。少共国际师的1万多战士,是少先队中的精华。

      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最初主要装备土枪和梭镖,后来红三军团在福建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师,支援了一批缴获的--,这个师才真正拥有了正规红军的火力。

      虽然很多战士参军之前就有初步的战斗经验,但作为正规军,少共国际师还是对军纪、革命理想、军人知识、射击、刺杀、投弹等课目进行了认真的教育训练,因为一个正规红军师面临的任务,比游击队要艰巨多了。

      少共国际师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14岁。师、团指挥员也不超过30岁。应该说明的是,红军作为一支革命军,高级指挥员都非常年轻。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已经可以称为“老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军团长彭德怀36岁,军团长董振堂39岁,军团长罗炳辉31岁。很多师长都只有20多岁。但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同龄人组成的部队。周恩来曾对当时只有17岁的师政委肖华说:“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

      少年壮志不言愁

      毛泽东军事思想向来主张初战必胜。少共国际师第一次参战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遭遇战,在战斗中少共国际师的一个营从两翼夹击,消灭敌人300多,缴获了大量武器,成功地渡过了闽江。红军由于武器-缺乏,有时每人只发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所以战斗发起后,很快就转入白刃格斗。少共国际师的战士,由于体质较弱,在白刃格斗时,经常采取两个娃娃兵对一个敌人,一个牵制,一个刺杀。初战得胜,对一个新组建的部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了全师官兵的信心。

      第五次反围剿中,少共国际师和红13师、红34师都属于红5军团的战斗序列②,军团长是董振堂。蒋介石部署的第五次围剿,采取的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术,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缩小,以后的战斗就越来越严酷了。

      1934年,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红3军团的主力从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一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经过多次的反复冲杀,红军打垮了敌人的3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当战斗快要结束时,敌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使红军伤亡一百多人。23岁的师长吴高群正在前沿指挥战斗时,一颗炸弹在附近-,他负伤七八处,英勇牺牲。

      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红军采取了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虽然进行了艰苦战斗,但始终不能打破围剿。1934年秋季,少共国际师”配属红3军团指挥,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担负了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石城保卫战之后,拥有10000兵力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5000人。但在红色根据地少先队组织的支援下,很快又补充了2000多战士,恢复了战斗力。1934年春,由28岁的独臂将军彭绍辉

      出任师长,少共国际师改称红15师。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或“少儿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和红1师、红2师同属于红1军团战斗序列③,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红军告别根据地时,有些人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疑问,有些人舍不得离开家乡。而少共国际师的官兵们,始终朝气蓬勃,他们的行军速度和红1师、红2师一样快,为了突破封锁线,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湘江疾进。肖华将军回忆道:“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④

      每分钟都得用血换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时,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两个浮桥。

      红1军团和红3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一右一左,顶住刘建续4个师的湘军和白崇禧5个师的桂军。而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掩护主力渡过湘江。

      为了配合红五军团牵制全州的湘军,少共国际师还抽出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进行佯攻。延寿圩的阻击阵地上,只有两个团的部队抗击敌人4个团。根据红-力弱、-少的特点,红军长于野战,而阵地防御对红军是不利的。阵地上不断受到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而红军只能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据当时在对岸作战的红2师4团团长耿飚说:“每分钟都得用血换”。⑤但为了掩护军委纵队过湘江,少共国际师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时候,敌人离渡口不过四里地了,远处飞来的流弹都已打到浮桥附近,情况万分紧急,少共国际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当时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彭绍辉、肖华带的那个少共国际师还没有过来。于是又派了一个部队,重渡湘江,把少共国际师接了过来”。⑥师长彭绍辉和政委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直到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预定集合地点油榨坪时,才发现这个团已经突围出来,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

      渡过湘江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少共国际师从5000人减员到2700人。战斗结束后,在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据有的红军战士回忆,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当地百姓中有“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少共国际师是最后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长征路上,红军行动迅速,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因此部队伤亡很难得到补充,少共国际师也无法像在根据地那样,得到少先队组织的支援和补充。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改编,为加强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很多损失较大的红军部队和主力合并。红8军团和红3军团合并,少共国际师的战士被编入红1师和红2师,继续战斗。

      英雄谱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进行了短短1年多的战斗,但从少共国际师中走出了许多开国战将。

      彭绍辉(1906-1978),少共国际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总-部副主任、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肖华(1916—1985),少共国际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兰州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正湘(1911-1993),少共国际师团长,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团团长时,在黄土岭指挥部队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定基(1913-1951),10岁当篾匠,20岁任少共国际师连长,红军特级杀敌英雄,1948年,任8纵23旅旅长时,参与临汾攻坚战,临汾城墙坚固,攻城的9个旅中,23旅率先破城,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光荣的临汾旅”。是我军中罕见的被中央军委命名的旅级单位。1951年病逝。

      江拥辉(1917-1991),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政委、军长,曾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岱,少共国际师直属队干事,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政委,曾任北京军区-部主任、副-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廷一,14岁参加红军,少共国际师参谋,曾任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景瑞(1914-1969),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央军委电台报务员、八路军129师385旅电台队长。中国人民-通信兵副主任兼训练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思禄,16岁参加少共国际师当战士。解放后任空军第5飞行学校参谋长,为更好的指挥空军部队,杨思禄32岁学飞行,并于1952年夏天放了单飞。曾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


      注:

      ①《青年实话》第2卷第16期1933年5月21日出版《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

      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出版社,第368页

      ③《中国人民-战史第一卷》附表42(1)

      ④《忆少共国际师》肖华

      ⑤《耿飚回忆录》-出版社,第238-241页

      ⑥《聂荣臻回忆录》-出版社,第231-232页

      (特约撰稿/白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10月20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