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永坪会师 三股铁流铸劲旅
  • 会师那天打胜仗老红军张力雄回忆华家岭战斗
  • 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部队
  •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少共国际师英雄出少年
  • 他们当年多年轻
  • 郭伯雄缅怀红军伟业 光大革命传统
  • 伟业铸千秋 精神传万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红星照我去长征
  • 红军老战士张文16岁,我踏上烽火长征路
  • 最新热门    
     
    纪念长征·追寻长征精神皎平渡的九天九夜

    路敌军于5月8日前赶到金沙江边,妄图将红军“追至江边解决”。

      “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红军如不能抢在敌人到达之前渡江,势必落入背水一战的危局。”原禄劝县党史办主任黄明恩为我们分析当时的形势。而浪急水猛的金沙江将红军架设浮桥的努力一一抛入江底,“为此,刘伯承在行军途中反复说,船是我们军委纵队过江的命根子。”而江边到底还有没有渡船,谁都心里没底。

      杉乐是禄劝县城去往皎平渡必经的一个垭口。1935年5月3日下午,红军先遣队在这里截获了伪区公所派往江边送达烧船令的秘书,得知江边尚有船只未被破坏,立即派一支小分队猛扑皎平渡。

      从杉乐到皎平渡,汽车在大山深处盘旋而下,36公里的山路,陡崖断壁相随,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望见金沙江。而难以想象的是,24名红军勇士就靠“铁脚板”,硬是在半夜里赶到了渡口。

      张朝满的女婿裴清介绍说,红军先是找到了岳父的堂兄张朝寿。张家几兄弟都是当地土司金利汉家的佃户和船工。夜里见到带枪的人,张朝寿有些慌张,红军对他说,“老板,不要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现在找船渡江,以后我们还要回来给你们分土地哩。”

      在张朝寿的帮助下,红军找到了一条沉在江里的旧船。土司金利汉烟瘾发作,坐船回到南岸拿大烟,被“从天而降”的红军候个正着。小分队分乘两船,摸黑端掉了对岸收税的关卡和民团,又缴获了两条船,彻底控制渡口。当晚,先遣队的部分红军就顺利过了江。

      船是有了,可缺少船工。船工李正芳的儿子李贵才告诉我们,受国民党宣传影响,父亲和村里的船工当时都上山躲着红军。张朝寿找到父亲,说红军待人和气,给钱公道,李正芳心动下了山。在张朝寿的动员下,渡口前后共有37名船工为红军摆渡。

      如今,这37名船工的名字被镌刻在江北的一块石碑上,其中两人没有姓名,只留下外号。

      “你们过来了,我就放心了”

      皎平渡北岸有几处砂石洞,现在叫“红军洞”,中央主要领导过江后都住在这些洞里。

      皎平渡村支书毛洪银把我们带到毛泽东住过的洞口。“刚住进洞,毛泽东就朝警卫员陈昌奉发了脾气。”毛洪银说。原来,陈昌奉想着毛泽东一天行军200多里,十分辛苦,便忙着给毛泽东烧开水,没把办公桌支起来。毛泽东对陈昌奉说,你忙着烧水做饭干啥?现在工作最重要,江边还有几万同志没过来哩!说完,自己把文件箱一并,铺上油布,借着马灯的光,看起地图来。

      难怪毛泽东此时心情焦虑。红军渡江虽然开始,但川军已在会理一带展开堵截,围追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已紧逼上来。更为急迫的是,红一、三军团原先的渡江行动均未奏效,必须全部转移到皎平渡过江。毛泽东当即委派李富春过江,赶到在石板河一带已阻击中央军五天五夜的红五军团,要求他们再坚守阵地三天三夜。

      站在“红军洞”前遥望,对岸江边一块凸起的圆石引人注目。毛洪银告诉我们,那就是有名的“将军石”。94岁的老红军、原云南省省长刘明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刘伯承站在“将军石”上组织红军过江的情形。“红军一切行动听指挥,部队上船下船,昼夜都有专人引导。”刘明辉说,“急是急,却不乱。”就这样,靠7条小船,最大的也就能载60来人,3万人马过江却未损一兵一卒,红军创造了奇迹!

      “当时,刘伯承也抽空跟船工们一起吃饭,拉家常,讲革命道理。”李贵才说,父亲和其他船工都由张朝寿带着,每3人一班,每次换班能歇1小时,人歇船不歇。船工昼夜摆渡十分辛苦,红军想方设法改善船工伙食,先是宰猪,后来猪买不到了,就杀驴。

      5月7日、8日,石板河的枪声离皎平渡越来越近了,红一、三军团也先后从皎平渡过江。在江北,毛泽东拉着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的手,高兴地说,“你们过来了,我就放心了。”

      红军全部过江后,付完了船工们的工钱,并将渡船炸毁,还赔偿了船主康坤的损失。

      5月11日,当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追至皎平渡时,只捞到被红军炸毁的破船残片和几双破草鞋。

      “要把红军渡江的事情牢记在心”

      红军北上后,皎平渡重归宁静。

      李正芳、陈月清、周启龙等老船工解放后依旧靠摆渡为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皎平渡有了机动船。他们从未向外人宣扬71年前的这段经历,更未伸手向政府要过什么补助。直到1984年以后,他们中少数健在的人才从民政部门每月拿到一些补贴。

      “老船工这种居功不自傲、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染和激励着皎平渡的父老乡亲。”皎西乡党委书记王宏臣说,禄劝是昆明市惟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皎平渡所在的皎西乡又曾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1991年,在国家的扶持下,皎平渡大桥建成通车,皎平渡周边丰富的铁矿资源得以开发,沉寂的渡口又一次喧闹起来。船工的后人们抓住了这个机遇,搞承包,跑运输,做餐饮,很快改变了先前贫困的面貌。

      走在皎平渡宽阔的街道上,大小商铺鳞次栉比,拉矿车辆络绎不绝。毛洪银说,现在来皎平渡的客商越来越多,一天得宰5头猪才供得上各餐馆的需要。皎平渡已是全县最富裕的村之一,好多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子女送进城里读书。

      但人们没有忘却71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九昼夜,红军渡江纪念碑前,每天都有参观者在此驻足、留影。2002年至今年上半年,到皎平渡的游客已有3.7万人次。

      “老爹生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红军渡江的事情牢记在心。老人家常说,以后肯定还有人来问起的。”张朝满的女婿裴清说。

      (本报记者 张 帆 宣宇才 陈 娟)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10月15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