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永坪会师 三股铁流铸劲旅
  • 会师那天打胜仗老红军张力雄回忆华家岭战斗
  • 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部队
  • 纪念长征·追寻长征精神皎平渡的九天九夜
  • 彭金山为毛主席当电话员
  • 鲁世贵见到“老乡”朱老总
  • 郭伯雄缅怀红军伟业 光大革命传统
  • 伟业铸千秋 精神传万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红星照我去长征
  • 红军老战士张文16岁,我踏上烽火长征路
  • 最新热门    
     
    纪念长征 追寻长征精神大别高歌永向前

    上的行动,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这对全国革命是有重大意义的。”随后,红25军再次踏上征途,转战甘肃,进入陕北,胜利完成长征,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

      “毛主席快到了,再打个胜仗,作为见面礼!”与中央红军会合前夕,徐海东这样激励部队打下敌人一个又一个据点;会合以后,徐海东又从部队仅有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每个连抽出3挺机枪和一些-支援中央红军。

      毛泽东深情地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信阳市委宣传部长冯鸣对红25军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后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大棋盘上,红25军像一枚勇往直前的‘过河卒子’,从大别山跃起,孤军西征,驰骋鄂豫,挺进陕南,北出秦岭,威逼西安,直捣陇东,鲜红的轨迹最后落脚在陕北。每一步都走得及时准确,作用不可估量。”

      “红田”埋忠骨,大山护英雄

      我们在何家冲村头抚摸红军碾军粮用过的“红军碾”,听村里人讲述着从前辈口口相传的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红军将士,身背大刀片、骑着枣红马,来到村里打土豪分田地,帮助村里做农活的故事。

      在何家冲红25军医院旧址,当年红25军支前队员、如今已87岁的何国忠老人动情地说,这里是何氏宗族的发源地,后人一直不舍得居住,但我们却自愿提供给红军做医院。因为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自愿帮助红军传递消息、购买物资,他也是其中一员。

      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乾龙是红军的后代,他说:“当年红25军和老百姓的关系亲如鱼水,情浓于血!”

      “说也怪,红军走时,村里鸡不叫,狗不咬,像家人出门一样。”在村头的老银杏树下,何国忠老人沉浸在70多年前的回忆里:“红军刚走,银杏树便被雷电劈成两半,树枝烧得漆黑。人们以为这棵树会死去,谁知一年后红军长征胜利,树干中间又长出了新枝。”

      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在大别山流传了70多年。何大妈是何家冲的一位普通农妇,她冒着生命危险,在村后的山洞里救护过13名红军伤员。红25军伤员余占海被敌人抓住后,她用亲生儿子换了回来。大别山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卫着红军。大别山为红25军耗尽了人力、物力、财力。徐海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1933年11月,我们撤离天台山、老君山苏区时,这里是6万人口;两个月后返回时,仅剩300名老人和几名病弱儿童!

      罗山县史记载,大革命时期,罗山县有10万人参加红军,有3.6万人牺牲。邻近的新县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也是红25军的主要活动区域。这个不足10万人口的小县,竟有5.5万人献出生命。箭厂乡有一块不到半亩地的地方,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不到两个月,就有300多名红25军家属和同情红军的群众被杀害,鲜血把土地都染成了“红田”。时间过去了70多年,在大别山,有许多地方至今都没有恢复到红军时期的人口。真可谓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

      刘华清将军后来回忆道,当年红25军西进北上过程中,途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困难,严格遵守纪律,坚决保护群众利益。8月中旬,部队进入甘肃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寺等回民聚居地,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纪律和政策教育,并写在街上。他还亲自到清真寺拜访,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纪律。有十多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

      正是有了这种支持,红25军才在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80多个团的多次“围剿”,并扩大到3400多人,成为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

      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

      如今被辟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何氏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红25军的警卫室、-部、参谋部等机关都在这里。红军栽下的4棵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红25军首长住过的房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保护。

      诞生于鄂豫皖苏区时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曾唱遍大别山。上世纪80年代戴季英和成仿吾等回忆,这首歌是1929年为庆祝苏维埃政权建立,借用当地曲调《八段锦》创作的。当年红军的理想是“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何家冲已是豫西南山区的“明星村”。全村1241口人,户户住新房,组组通公路,家家有电视机、电话和自来水,中央军委机关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今天,罗山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位中,3年时间就跃升了13个位次。老区人民正以红军长征的精神,进行着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

      “红军长征,为的是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我们要继承红军长征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无愧于这块红色的土地。”罗山县委书记陈锋说。

      这片英雄和神奇的土地,到处涌动着建设和发展的热浪。旅游就是一个窗口,青山绿水过去养育了英雄的人民,如今正在为子孙后代造福。今年上半年,罗山县仅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就达9000万元,接待各地游客达40万人次。在灵山寺旅游区,我们遇上从信阳来的游客李春阳,他动情地说:“红军精神要永远牢记,代代发扬。” (本报记者 李忠春 戴鹏)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10月11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