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黄英夫长征路上“挎包大学”学文化
  • 疲惫之师战敌顽包座战斗李先念也上了最前线
  • 目睹毛主席用兵直罗镇
  • 张思德长征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 彭金山为毛主席当电话员
  • 鲁世贵见到“老乡”朱老总
  • 纪念长征 追寻长征精神大别高歌永向前
  • 追寻长征精神光彩神奇的篇章
  • 追寻长征精神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 长征一座挖不尽的精神富矿
  • 最新热门    
     
    追导长征精神向洒满鲜血的土地鞠躬

    央纵队渡江。今天的光华铺稻田千顷,橘园碧绿,簇拥着两座无名红军墓。

      兴安县党史办的同志介绍,这里曾有不少废弃煤窑,湘江血战后,当地百姓收殓红军遗体,葬在小煤窑中。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这里挖出18具红军遗骨,修成合葬墓。亲历湘江战役的张宗逊、张震上将等闻讯欣然题词,张震上将专程到此缅怀战友。墓碑上铭刻红军团长沈述清、杜中美烈士的名字。实际上,墓下长眠的18位红军都没有留下姓名。

      另一座无名红军墓于1981年修成。碑文记载,当年因负伤未能北上的13位红军被恶霸地主杀害,由百姓掩埋,堆做小小坟茔。如今整洁的墓园里,银杏、桂花和板栗树郁郁葱葱。

      血战湘江的红军伤亡近万人,无数红军战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将满腔热血洒在了脚下沃土里,英灵融入滔滔北去的湘江……

      回到北京,我们将湘江边的所见告诉另一位亲历者、90岁的谢振华将军。他连声说:我不会忘记湘江之战。“左”倾路线让我们付出重大牺牲,沉痛的教训和未来的胜利,都被鲜血染红了!


      洒满鲜血的土地无限深情


      全州县大坪渡,湘江渐阔,还有不远处的凤凰嘴江滩,也是红军主力过江的主要地段。当时敌机在天上盘旋轰炸,楔入的敌军架起机枪扫射。红军冲杀过江,半渡中一排排倒下,湘江上血花飞溅。

      湘江西岸的觉山铺阻击战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如今322国道恰从战场的两山间穿过,山下橘园,山上青松,昔日战场一片葱茏。

      在红军血战过的觉山铺米花山下,我们采访了当地农民——89岁的王寅修和88岁的唐功文。湘江之战时,他俩跟随各自父亲掩埋了牺牲的红军团长易荡平,他们的父亲王家良和唐宗振用担架将腿部负伤的红军团政委杨成武送回已突破湘江的红军。如今两位老人垂垂老矣,犹能叙述战场景象,告诉一批又一批追寻红军长征足迹的年轻人。

      湘江之战中,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三军团第18团和五军团第34师被敌人截断在湘江东岸,战至最后一人。此役被打散、被俘的红军战士在万人以上,桂东北是牺牲和失散红军最多的地区。

      失散红军的命运困顿艰难。他们流离失所,隐姓埋名,有些人满身伤痕归返故乡,还有的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之初,桂林有关部门调查失散红军状况,认定了78位失散红军,而且判断这只是很小一部分。20多年过去,眼下桂林地区健在的失散红军只有6人了。

      我们到兴安县上冠村访问了失散老红军张育发。他今年88岁,江西南丰人,14岁参加红军,15岁参加长征,湘江战役中左腿负伤,改名换姓流落民间,和当地姑娘成婚,耕田度日。直到前些年,他才告诉人们自己是失散红军,并自筹盘缠返回江西寻亲,结果发现自己已被列入“烈士”名册。寻亲后,张育发又回到兴安——他永远的家乡。他和老伴相亲相爱,4个儿子和儿媳个个孝顺。如今,张育发嘴里只剩下一颗活动的牙齿。去年10月起,民政部门将他的每月优抚金提高至250元,妻子和儿孙悉心照料他。


      当年红军鏖战地,长征精神传到今


      湘江战役失利,宣告了“左”倾路线的破产。红军突破湘江进入越城岭,革命的种子保住了,为一个多月后的遵义会议铺设了道路。

      倒在战场上,易荡平、沈述清和众多红军烈士功垂千古;冲过湘江,杨成武、张震、谢振华、裴周玉成为将星灿烂的英雄;没有冲过湘江,鲜血染红脚下沃土的张育发们,成为躬耕垄亩的农民。他们都是值得人民尊敬的老红军战士。

      建于兴安境内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目前是长征路上最大的纪念群雕。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有关部门挑选知名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对碑园群雕进行了精心维护和修缮。兴安县委书记粟定成说,纪念碑园建成10年来,累计已有120多万人次前来瞻仰,“她如同一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还在激战和行进中的红军长征活画卷,将永远激励后人!”我们在现场看到,数十名少先队员擎着队旗,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群雕前的广场上,向山顶高耸的纪念碑鞠躬、宣誓,立志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湘江两岸儿女不负革命先烈的期望,在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如今这里早已荒山化良田,废墟变新村,处处稻浪翻滚、瓜果飘香。


      (本报记者 钱江 罗昌爱)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9月25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