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红军长征出发后,留守部队迷惑了敌人一个月
  • “红军门板”背后的动人故事
  • 72年讲述“架桥传奇” 于都百姓拆门板架浮桥
  • 长征精神赞走过雪山
  • 陈伯钧长征中的红军“干才”
  • 红军长征的酝酿过程 长征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史实
  • 亲历红军三次会师
  • 二郎滩感悟“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赤水老乡唱红军
  • 一双胶皮鞋——听红军老战士刘登远讲述的故事
  • 最新热门    
     
    抚今追昔乌江渡

      站在距贵州省瓮安县城45公里的江界河渡口向下望去,乌江水流湍急,浪花卷着细沙不停地拍打着两岸的巨石,发出“砰”、“砰”的撞击声。抬眼向乌江对岸望去,但见山高林密,峭壁耸峙,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抚今追昔,红军当年突破乌江天险的战斗是何其艰难!

      红军当年突破乌江的战斗,分别从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岩坑渡口3个地方同时打响,其中最先突破的是江界河渡口。7月31日,一边蹲下身来手抚着地面,一边看着滔滔滚动的江水,张云逸大将的儿子张光东陷入了沉思。好半天他才站起身来,感慨地说:“当时红军面临的情况异常紧急,乌江对岸有敌阻截,背后又有敌人重兵追击。要是不能尽快突破乌江,红军就只能困在这里和敌人背水一战了。能否保障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乌江,关系到长征部队的生死存亡。”

      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对记者说:“记得我父亲后来对我讲,那时正值隆冬,雪花漫天飞舞,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正好验证了当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钱’的民谣。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果敢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架设了两座浮桥,硬是将中央机关和红1军团等部队安然送过乌江。”

      当年,红1军团第2师的部队侦察发现,沿江有很多石竹,是捆绑竹排、架设浮桥的好材料。于是红1军团直属工兵连连长王耀南、2师工兵连连长冯志强就率领连队,在乌江上架设和抢修浮桥。那时,乌江的水流比现在大得多,许多扎好的竹筏刚一入水就立刻被冲得无影无踪了。多次尝试后,红军想到一个好办法,编大竹篓子装上石块,里面交叉着放上两根削尖的竹子,然后系下水去。江底礁石多,竹子一下子扎到石缝里,就牢固不动弹了。固定用锚做好,架设浮桥也就相对容易多了。刘太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