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康有为有无劫制慈禧的计划
  • 历史决定论的两重含义
  • 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 “五四新文化”现代酷语的星星之火
  • 史学大师陈寅恪怎么看曹操
  • 古代秦巴地区的历史沿革与经济开发
  • 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 国字监国子的监狱
  • “三国文化”概念初探
  • 宋史研究要点
  • 最新热门    
     
    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限制以林则徐英雄形象的建构为例的考察

    卢元伟



        对于那些具备一定历史常识的当代中国人来说,林则徐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英雄人物。1994年曾经有人对西北农村四所中学的220名初三学生进行过一次历史知识测试,要他们写出自己熟悉的十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林则徐的出现频率高居第一位。[1]为什么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林则徐能以极大的优势胜出?人们关于他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人或许认为历史是记忆的产物,而记忆则是对历史事实的还原。然而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记忆理论则指出,人们关于历史的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现实中的种种情境常常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历史的感知。莫里斯·哈布瓦赫指出:“尽管我们确信自己的记忆是精确无误的,但社会却不时地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现他们生活中以前的事情,而是还要润饰它们,削减它们,或者完善它们,乃至于赋予它们一种现实都不曾拥有的魅力。”[2]换言之,关于历史的记忆并不是被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语境中被不断重新建构的。 
        其次,社会记忆理论还强调历史记忆重构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历史记忆重构的场域,历史记忆不可能脱离这个场域而存在,它是众多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思想互动的结果。 
        第三,既然历史记忆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过程,与特定的历史语境有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