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西元十世纪交趾史略初论稿
  • 吏治与士风
  • 曲学阿世 侮食自矜——文人的附庸伦理与附庸心态批判
  • 通俗历史,何以职业史家缺位?
  • 从金富轼《三国史(记)》杂谈高句丽、百济、新罗相关
  • 茅海建湘军与军事现代化背道而驰
  • 游离于法律与皇权之间的中国封建社会
  • 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
  • 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
  • 中日战争,中国人应记住什么
  • 最新热门    
     
    定海文化精神

    东端。天时地利人和,都使定海作为一个新型的旅游城市而前景无限。

        这古城、名城、海中城,都是一座城市的外在特点,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魅力更在于它的内涵,在于定海的人。

        开辟这片热土的定海人,具有哪样的精神气质? 


        一 勇为天下先的重商精神


        定海,是著名的宁波商帮的发祥地,又是明代最大的商人集团徽商的根据地。

        400 多年前的定海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阵地,一天云集在这里的航船多达“一千三百九十余艘”(1),每当夏秋之季“ 大船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而台温、汀漳诸处海贾往往相追逐。”(2) 这已成为明代海上贸易的最大的聚散地之一。怎样看待这一现象,有个观念问题,由于明代的海禁政策,这些贸易并不为朝廷所容许,在官方看来大多是-。那就要审视这海禁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众所周知,从农业国走向近代化,是以商人资本的发达为前导,明代有繁荣的商品经济,商人资本雄厚,徽商每年的利润高达900 万两,是万历初年朝廷税收的两倍,可这富可敌国的商人资本,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 

        近几年在研究明代经济中,德国学者弗兰克一本有关白银资本的著作引起轰动,该书反对汤因比的欧洲中心论,认为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即从明中期到明末,百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 千到1 万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都流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3)。 因此认为经济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中国。

        这一观点能不能成立,需要国内学术界的深思。白银进入流通才成为货币,如果不能进入流通领域那只是贵金属,大量的银两在中国干了什么? 如果能进行工商业运作,制造有效需求,那商业资本就可能转化为产业资本,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这些白银在中国没有产生这种作用。海禁政策严厉禁止与外国人做买卖,中国并不盛产白银,白银的大量输入,主要是私人贸易,而不是国家贸易,这种贸易在明朝视为非法的-行为,予以打击和镇压。所以大量的白银不能起到支持海上贸易的作用,只能是买田、买地,投入土地,或者窖藏,白银一旦退出流通领域,投入土地,那就不再成为资本,实际上是扩大地主经济,对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起了起了加固的作用。白银成为窖藏那就变成死钱,不再有货币的职能,所以大量白银在中国并没有起到推进生产的作用。当时东印度公司初创时,只有白银十多万两,就能发展成东方贸易的霸主,横行海上。中国有那么多的白银却困守家园,不能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弗兰克说中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那是不了解中国国情,是一厢情愿的推论。

        但这问题的提出,却使我们深思,中国并不缺少资本,却缺少支持资本运作的正确政策,是海禁拖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后腿,所以对这错误政策下的责难,今人不应苟同。事实上这样的-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记载说居民们“竞趋海利”(4),百姓生活明显改善,经商致富者不计其数,这就是明证,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关于定海的倭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定海出没的倭寇大多受雇于中国人,王直就是最大的雇主和老板。定海的抗倭战争,主要打击的是中国人。王直在军事抗拒中,多次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嘉靖二十四年(1555)他向明朝的军事将领表白:“ 倭国缺丝棉,必须开市,海患乃平。”嘉靖二十六年(1557)他在舟山向朝廷呈递的通商的请求书,请“胡(宗宪)军门代为疏请通商”,文中说 :“ 窃臣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之中 ,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屡立微功,蒙蔽不能上达,反惧籍没家产,举家竟坐无辜,臣心实有不甘。前此嘉靖二十九年,海贼首卢七抢虏起船,直犯杭州,江头西兴坝堰,劫掠妇女财货,复出马迹山停泊,臣即擒贼船一十三只,杀贼千余,生擒贼党七名,被虏妇二口,解送定海卫掌印指挥李寿,送巡按衙门。三十年,大伙贼首陈四在海,官兵不能拒敌,海道衙门委宁波府唐通判张把总托臣剿获,得陈四等一百三十四名,被掳妇女一十二口,烧毁大船七只,小船二十只,解丁海道。三十一年,倭贼攻围舟山所城,军民告急,李海道差把总指挥张四维会臣解救,杀倭船二只,此皆赤心补报,诸司俱许录功申奏,何反诬引罪逆及于一家,不惟湮没臣功,亦昧微忠多矣。”(5) 在送上该书后,他“日聚群倭,砺兵刃,伐竹木,为开互市计。”准备“待奉明旨,许其宽宥,与以都督职使,得稽压海上,开市以息兵。”(6) 

        王直自陈他杀倭的成绩,可能出于表功,自吹自擂,但从这自白可以知道,在定海地区活跃着倭冠、海盗和海商的几股力量,鱼龙混杂,善恶相渗,有时一人兼有几种身份,王直是安徽大商人、大地主,也是定海最大的海商集团的首领,他打过倭冠,也雇佣日本浪人做过海盗,是个半明半暗、半人半鬼的人物。明代的徽商和闽商很多都是亦商亦盗。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资本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都带着血污,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以海盗打开海外贸易,与中国不同的是,荷兰、西班牙政府支持海盗活动,而明朝对海盗一律予以镇压,并不加区分地把海商也打入海盗行列,实施全面海禁。海禁的实施并不在于保家卫国,因为明朝的外患主要在北方,当时的日本并未构成对明朝的威胁,王直就在上述报告中分析日本的国势说:“日本虽统一于君,近来君弱臣强,不过徒存名号而已。 其国尚有六十六国,互相雄长。”日本处在内乱之中,并无暇他顾,有的浪人在中国沿海骚扰,打家劫舍,很多是受雇于中国人,名为外患,实际是内忧。中国史书认为王直是大海盗,在日本和朝鲜史书中甚受尊敬。耐人寻味的是,在有明一代,海禁一放松,倭冠活动就减少,海禁一严,倭冠活动就增多。隆庆年间,明代最有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张居正主管边防,放宽海禁,倭患随之平息,连戚继光都马放南山,调到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加强北方防务,东南沿海的贸易因此得以迅速发展。这起伏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说,当贸易正常进行时,骚扰就减少,一旦贸易被扼制,骚扰立即上升,可见这蕴含有合理的商业要求,王直多次提出开放海禁,互惠通市就是这一要求的反映。所以有学者著文说:“ 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说过,商品不能越过边境,士兵就会越过边境。这就是说,战争往往起源于贸易限制。”(7)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海禁最严的王朝,-与海盗也最猖獗。遗憾的是,国人有关贸易正常化的请求全被拒绝,更何况有逆迹的王直! 他本人则被明政府设计诱杀,后代逃到了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他的子孙在安徽故土为王直修了墓。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林仁川先生的《明末清初的私人海上贸易》(8)就为此翻了案,其性质不是倭寇骚乱,也没有用“-”这词,而是定性为“私人海上贸易”,二十年来,此种看法在明史学界已从少数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遗憾的是此种新论点没有及时推向民众,民间仍然沿袭三、四十年前的观念,以致去年在安徽发生愤青们砸毁王直墓的事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不是对王直一个人的评价,实质上是有关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生长的问题,这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史学界五朵金花,即五大问题之一。在21世纪由于《白银资本》的出版,这一问题又再度引起关注。如何对待王直及其海上贸易,可以成为讨论这一问题的切入口。因此建议,定海可以组织一次有关沿海贸易与东南地区的学术讨论会,其中有关王直问题不仅会引起国内历史学、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的兴趣,也会吸引海外学者的关注。中国占有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能走向近代化之路,这个问题的深入的关键之一,是对海上贸易的看法。这虽然是题外话,却是可能提升定海地区历史价值的重要问题。

        定海的商业精神不仅表现在海上商贸的发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民众的社会意识中,从定海、宁海一带的俗语、民谚中就略见一般,试举几例如下:

        “弗买弗卖,三代分败。”

        “不怕折,就怕歇。”

        “家有千金,不如日进分文。”

        “吃弗穷,着弗穷,下算弗着一世穷。”

        “穷店比好汉。”

        “大富由天,小富由勤。”

        “十里一个铺,凡百都有数。”

        “福由自致。”

        “石头瓦片有翻身。”

        上述谚语都抄自明清时代的县志,这是那个时代出自平民百姓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这里听到的是,家藏千金,不如做一个日进分文的小买卖;开一个穷店可比得上做一个英雄好汉;只要能经营,石头瓦片也有翻身之日;不做买卖,不到三代就要家败。充满了对经商的歌颂、追求和向往。在重农抑商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从朝廷到思想家很少有重商的认识,可在舟山民间却发出别一种呼声,一扫内地那种轻商、贱商的声浪,歌颂商业,这就是勇为天下先的商业精神。

        再从民间信仰来看,中国是多神崇拜,中国有繁荣的商业,可就没有专职的商业神,有的是财神,可这财神爷并不专管商业,它管的行业众多,什么官员、市民、农民、工匠、士大夫等等,各个阶层、各种职业,要想发财的都拜财神爷,因此这财神爷为大家所共有,并不是商业专用。在西方就不一样,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专职的商业神,它还兼管交通,正如现代人的认识,要得富,先修路,古希腊的神话朴素的表达了商业与交通的密切关系。中国商人资本并不比古希腊逊色,为什么就没有专职的商业神? 我找了许久,只发现一处有文献记载,温州有货殖神,就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货殖,这是汉代的商业用语,可见中国的专职商业神在温州,这太难得可贵了,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找到。定海有没有货殖神? 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就可以写一篇文章《中国商神在浙东!》,希望这一愿望能由定海人来完成。


        二 刚柔相济的地方个性


        定海人多以捕鱼为业,这是充满风险的生涯,渔家的谣谚充满了令人心酸的诉说:

        “三寸板内娘怀里,三寸板外见阎王。”

        “(船)老大好做,崎头难过。”

        “大漠洋洋,忘记爹娘。”

        渔家的传人,年年在海上奋斗,世世代代不退却,有的还飘洋过海,向海外拓展,从这里走出国门的华侨多达十万人之多。长期的风吹浪打,练就了不畏艰苦,勇于拼博的的开拓精神。人们惯常地称赞美国西部牛仔的开拓精神,岂不知中国人民从古代就孕育了东南部的开拓意识,所不同的是美国西部的开拓,是以血与火的代价赢得美国的文明。中国东南沿海的开拓,更多的是表现为建设性的推进,中国渔仔并不比美国的牛仔逊色,这是中国开拓精神的特色,定海的历史就是有力的证明。

        定海人热爱故土的爱国情操是非常深沉的,不仅表现在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者,还积淀到民风民俗中。在历史上他们经历了南宋和明朝的灭亡,这一刻骨铭心之痛,深深烙印在民众的心中,中秋节从来都是八月十五,唯有定海是八月十六,据说是纪念南逃的皇室。九月二日是定海一个独特的节日,这是清兵攻破定海的日子,被当地人称为“难日”,每到这一天,敲锣打鼓驱逐鬼厉,全城祭奠,设饭食招待过客,称为“屠城羹饭”,由怀念故国成为一种民间信仰,是爱国主义至深的表现。

        称赞当地民众反清的爱国精神,可能遭遇肯定清王朝统一全国的矛盾,但这是历史价值与道德评价的不同范畴,就如我们肯定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但也传诵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在秦始皇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孟姜女揭露、控诉秦王朝的暴政,这是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律背反定律,是中外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古代,人们都以忠于一姓王朝为自身的爱国情操,这应该得到现代人的理解。尊重当时当地人的爱国观念,也是现代人理解历史的应有之义。

        这里是渔家村,与农业生产的村落有不同的人情风貌,礼教相对宽松。例如寡妇再嫁,在内地被视为羞耻的事,可在定海的乡村,妇女尽可一嫁、再嫁、三嫁,还可带着原有公婆“坐门招夫”,甭担心被人耻笑。所以这里的贞节牌坊不多,这是大好事,说明在礼教盛行的明清时代,这里的妇女却有较好的生存环境。又如内地女子出嫁往往苦于陪嫁不足,定海的妇女甭为此苦恼,只需略备衣服、用具,就可被明媒正娶。当地民俗中还有男女婚配,女子可以称王三天,在这期间家庭上下都听命于新媳妇,这是中国其他地区很难见到女子能拥有这样的特权。当然,作为渔家女,她们要承受丈夫外出打鱼时的孤苦无依,操持全家的辛劳,倚门盼郎归的心酸,等等一般女子所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

        定海人重视夫妻情谊,形成不同于内地的风俗习惯。男子再娶,在行庙见礼时,要在床前设筵以祭前妻,并由新娘一人行拜,以表示对前妻的尊重。这种缅怀前妻的绵绵情意连现代人都不容易做到,作为为一椿良俗是定海古老的传统。有些经典作家说,看一个社会的开明程度,就看它对妇女的态度,按此标准衡量,定海自古以来思想就比较开明。此次来定海途经宁波,看到有“老太婆大酒楼”、“老板娘集团公司”,像这种招牌在中国大概只此一家,别无分处。从广告看老板娘商贸公司下属的各个分店还开到上海、天津。这里是中国服装生产的重要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据说经营服装生意的大多也是妇女。浙东沿海的妇女所以能在生意场上大显身手,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这与女性在当地历史中的地位有关,是这特殊的地位,锤炼了东部沿海妇女的能力。因此建议在这里创办一个渔家女的民俗博物馆。要知道,在世界上女子地位比较高的如瑞典、瑞士都有专设的女子博物馆,颇受旅客的欢迎和学者的关注。在中国女子有半边天之誉,却没有一个女子博物馆,这应该由女子地位比较高的定海来首创,首先展示渔家女这一特定的女性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当前国际上最热门的人文学科有两门:一是大众文化;再一个就是性别史。如果能在这里有中国首个女性博物馆,这是特别有魅力的事。

        这刚柔相济的人情风貌,还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有著名的舟山锣鼓就是一例。人们都知道西北锣鼓、延安的安塞腰鼓,那热烈奔放,-昂扬的鼓点,震撼人心;这舟山锣鼓却别有一番风貌,在热烈奔放的鼓声中,配以丝竹乐。在刚性的锵锵的鼓声,伴有柔性的悠扬的弦乐,这刚柔相济的艺术形式,是舟山人的独创,也是舟山人地方个性的表现。


        三 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


        定海地处中国东部的边陲之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中原甚为遥远,但它不远千里引进中原文化。这里最早的私塾学校,是由宋代河南的士大夫郭维创办的,自此以后文运昌盛,从宋代到清代培养的进士有44人,人才辈出。这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街头巷尾中处处有所表现,定海许多古老的地名如状元桥、解元桥、学官桥、文彩桥、将军桥、南善桥、义桥、等等,这些命名都寓有深刻的文化含意,说明儒家思想在里有深厚的根底。

        舟山是佛教胜地普陀山所在地,又是道教灵宝派的发源地,自古就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抱朴子》记载:“ 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翁州之类者次之。”这些高人隐士采仙药于名山,悠游于山水之间,修心养性,在他们所居之地素有“海上仙山”之美誉。儒佛道三家在舟山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唯有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这不同信仰的学派和宗教在这里共存共荣。这种包容性,是中国文化兼容精神的积淀,它已铸成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不仅在历史上闪耀,也在现实中发生作用,如今又以开放的城市迎接海内外的游客。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人情风貌,必将使游客乐此不疲

        舟山这一方热土,有勇为天下先的重商精神,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兼容并蓄的包容胸怀,这三大特点可归结为舟山特有的人文精神。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曾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从黄土地中生长的-文化,这意味着封闭性是传统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注定它在蓝色海洋文化的冲击下必然衰败的命运。其实,政策的封闭并不等于文化的罪过,因为政策可以因统治者的意志而转移,唐朝和明清同是中华民族的王朝,同是在黄土地建立的政权,一则开放,一则封闭,其对外政策全然不同,所以用-和蓝色判定胜负,未必恰当,这种观点是偏是全,暂且勿论。但从舟山来看,有充足的历史依据证明,恰恰是在蓝色海洋的包围中,黄土地文化茁壮成长,这里才有黄土地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交汇的盛景。

        提起蓝色,在西北黄沙大漠中,也有此遗留。这从最近热播的电视片《新丝绸之路》中可见端倪。在大西北有许多壁画,都染以蓝色,这是用贵重的蓝宝石,磨成粉做的颜料,历经一千多年,色彩鲜艳如初。考古者说,这里居民的祖先是来自西部海洋国家的移民,因为战乱迁徙到这里,蓝色始终为其钟爱,所以不惜以贵重的宝石作染料,以保存对海洋的记忆。至今在新疆一些少数民族中,家具都染成内地很少见的蓝色。可见不论是蓝与黄,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生活记忆和思想意识的一部分。

        舟山文化的本色是黄中有蓝,黄蓝交映。黄蓝互渗是什么色! 绿色。这是出于黄、蓝交汇而创生的第三种色彩。当前人们都以绿色作为自然生态的标志,可这绿色在舟山不仅是自然生态,更是文化生态。我想这就是定海、舟山的文化精神。

        ----------

        (1)(4) 朱纨《朱中丞甓余集》,《明经世文编》卷205。

        (2) 张邦寄《张文定甬川集》,《明经世文编》卷147。

        (3)(德)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5)《王直上疏》,采九德《倭变事略》。

        (6)胡宗宪《筹国图志》卷9,《平倭录》。

        (7)参见《明代的海禁与-》,《南方周末》,2006.3.30.

        (8)林仁川《明末清初的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