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 杨度的帝王术与宪政梦
  • 陇右文化的地域特征
  • 梁济和王国维新世纪的解读
  • 品读雍正如此君臣 年羹尧之死
  • “读图”与“读史”
  • 唐代小农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
  • 中国历史上的十四次人口大灭杀
  •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 品读雍正如此兄弟
  • 最新热门    
     
    话说贪官“倡廉”

    者均只注页码)。该书反复强调,“居官办事,全凭公心”,“居官立身,固以操守为本”(第650页)。而官员最重要的操守就是要牢记“为国、爱民之意”(第658页),尤以爱民为为国之基础。“为吏尽职,为民守分,各居其道,治理民安,则国家可以长保。故为政者,必以安民为本。定民之道,必以养民为先”(第665页),倡言官员应该做到“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第657页)。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居官镜》以最清楚明确的语言,大力提倡官吏要清正廉洁,严厉抨击贪赃枉法之徒。书中说:“清洁之操,一尘不染,谓之廉。”(第649页)“以廉言之,理财制用,崇俭务实,使天下家给人足,盗贼不起,争端不作,贪官污吏无以自容,此廉之大者也。箪食豆羹,一介不取,此廉之小者也。”(第655页)该书甚至认为,官员如果只能洁身自好,淡泊其身,而对属员的贪劣妄为,胥吏之苛索敛财,劣绅之横行乡里,失于觉察,疏于整顿,苛且塞责,姑息养奸,“如此违道、干誉之清官,其与贪官,迹虽不同,其所以负恩误国之罪一也。”(第650页)书中对那些“肥甘自奉、轻暖自适、货财自好、刚愎自用、贪得无厌、嫉贤妒能”的贪黩之徒,表示出深恶痛绝的态度(第658页),并对“掊克聚敛,取下民之脂膏,借润私囊,致使民力益竭,民怨日增”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第667页)。 

      应该说,作为一个封建官员,能够有这样一种见识,写出这样一篇文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但是,也许谁也不会想到,这部书的纂修者,本人就是一个大贪巨奸。 

      在比较正式的传记中,刚毅的贪黩行为,往往语焉不详。如《清史稿》的《刚毅传》,对此不著一字,讳莫如深。《清代七百名人传》的《刚毅传》,在谈到他于光绪二十五年“钦差赴江南查办专件”时,只说“但闻此次所到各省,多有收受陋规之事”(该书上卷,462页),也还是半遮半掩,欲言又止。倒是在一些笔记杂说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综论义和团》中,就称刚毅“专主阴谋,日以废立皇上,排斥外人,遏绝新学,搜括民财为得计”(《义和团史料》上册,第157页);《清朝野史大观》则讲得更加具体:(甲午战后),“派刚毅赴两江两湖两广闽浙等省大肆搜刮,除常款外,无公私悉取之,岁得千数百万,海内骚然。此犹托为公家所取者耳,而饱入私囊者乃不可胜数,盖回京之时,箱笼等物至数千件,道旁观者皆曰:‘此中悉累累黄白物也’其贪鄙无耻盖如此。” 

      像刚毅这样的贪官“倡廉”的怪现象,自然堪称一个绝大的讽刺,但绝不是偶然的例外。讲的冠冕堂皇,做的男盗女娼,其实倒是贪官们的共性。贪官污吏们为了聚敛财富就要大肆搜括,为了装扮形象、戴稳乌纱帽就要说些反腐倡廉的话,这实在是很合乎逻辑的事情。刚毅纂修《居官镜》,不过是做得更有心机罢了。 

      近些年,类似《官箴》、《居官警语》一类的书,出了好几本。在历史上,“官箴”这类东西,是起过积极作用的,确实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历史遗产。其积极作用,一方面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老百姓对于清明-的冀求;另一方面是在舆论和观念上把清正廉明、关心民瘼、秉公执法等作为-道德的崇高标准肯定下来,这些都会在现实生活中对封建-的阴暗面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也会有一部分封建官吏把这样的-道德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但是,我们对于这些方面也不能作过高的估价。这不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同刚毅一样,在言和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甚至颠倒;而且所谓的“官箴”,充其量只是官员们一种自律的信条,对于一个拥有很大权力的人来说,仅有自律而缺失他律,仅靠自我约束而不同时靠制度监督,是很难避免权力的滥用的。 

      认识、考察、评判一个历史人物,重要的不是看他自己如何表白,如何言谈,而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这本来是史学研究的通则,可是也有人在评论历史人物的时候,不知是出于偏见还是由于天真,往往轻信历史人物的自我表白。这样去研究历史,岂不是越研究越糊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也能够从刚毅言行相背的实例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