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
  • 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
  • 近十年来清代西北经济研究述评
  • 明代四川蒙古族历史和演变略论
  • 曹操的宽容与报复
  • 易中天品曹操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 项羽之死
  • 《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看韩信的错误
  • 揭秘大清国皇帝为何三朝接连绝后
  • 关于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 最新热门    
     
    文化与文物

    满足直接功利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场内的物,有朝一日会有一些走进博物馆,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事件。从“物”走向“文”,使用价值淡出,文化意义凸现,成为文物。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思的问题。
        在历史发展到毒品戒绝以后,各种毒品同样也会陈列在一个博物馆内,就像-的枪炮武器等在永远消除了战争以后陈列在博物馆一样,这时,它们的物体属性和使用价值(对于“瘾君子”的那种使用价值)在博物馆内等于“无”;而从文化的意义上看,显示的是以否定性价值折射出来的肯定性价值:所谓否定性价值,是对人性的否定,毒品(不论是物质毒品还是精神毒品)之毒就是对于人本身价值的否定;但因为它们同样承载着制造工艺和社会历史内容而凸现出“文”的意蕴。文物的“赝品”之所以是赝品,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承载特定历史条件的制造工艺和社会历史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
        对于出土的“人”和物,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人”从来不是从个体去解读,而是从个体去解读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内容,“鲁滨逊”仅仅是时代的影子;对于物,同样也不是从其使用价值去解读,而是从制造工艺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去解读,从它们作为人的发展程度的“指示器”和“测量器”去解读。这就是物质文明中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今天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也是如此,只是它的制造工艺、生产组织形式等即文化内容不被消费者所关注,关注的只是直接使用价值)。历史学、考古学对象中的个人,不论是小人物或大人物,从一开始就是当作社会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和承担者,历史流逝得越久远,那种感性杂多的东西也就逝去的越多,这种关系越清晰。在文化考古的意义上,历史中没有个人,从而更容易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物质生产,一方面创造着物质文明和使用价值,同时把生产的工艺、组织方式等凝结在物质产品上,把人的发展程度、发展成果“刻写”在物
        质产品上,即主体的对象化、活劳动变成死劳动。
        历史上的人都死去了,但通过主体性的劳动,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主
        体走向客体,主体客体化,把主体
        性、创造性“刻写”在客体上。这样,物质产品,一方面是物质文明,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充当了传递主体性、创造性的介质,传递文化的介质。
        各种物质产品也都死去了,但后人对其的“阅读”,使得“刻写”在其上的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又在后人身上“复活”。所以,物质生产,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过程,交流过程。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各种技术设备的引进、学徒、“活到老学到老”等谚语都很好地说明这些,至于从学徒演化而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变: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怎样在受教育者身上“复活”,起死回生。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复活”不是全部的“复活”,而是根据当下主体的需要所进行的有目的选择性的“复活”,是扬弃;这里的“刻写”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刻写”,而是受当下现实条件所引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刻写”。这里显示出文化生存与发展的价值选择性,也就是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是围绕一种价值核心旋转的,这个价值核心就是历史进步与人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凝结、“刻写”与“阅读”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自然的交往是融为一体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融为一体的。在思维中把它们分开,是人类思维的机巧,也是人类思维的陷阱,人类思维本身为自己设置了重重陷阱,多少人类思维的花朵在这个思维本身解不开的“现实之结”上枯萎、窒息。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