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明朝为何实行海禁的真相
  •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 李贽思想研究的深化
  • 《四库全书》,文化专制时代的大阴谋
  • 明代秀才众生相
  • 以天文学手段研究上古史
  • 考证历史需严谨
  • 齐桓公的成功秘诀
  • 1405,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谜团
  •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质疑
  • 最新热门    
     
    对科举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

    制不能选拔优秀人才,或者说选拔的多是庸才。事实果真如此吗?

      1926年11月,心理学家张耀翔在北大作题为《中国人才产生地》的演讲,其内容主要是用直接从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碑上抄录的25000名左右清代进士的籍贯的地理分布,来说明中国各省人才的分布情况。在演讲稿中,张耀翔认为,科举是竞争最自由的取士工具。“考察前清科举制度,只不许几种极卑贱职业的人应试,此外并没有任何限制。比现在的学校制度、选举制度,还合乎民治精神些。”

    张耀翔还指出:”科举是一种智力测验……科举人物代表当时国中最高智慧阶级全部。“”倘若科举人物生在现在,恐怕区区博士硕士还不足以尽其才……进士比博士难得得多,进士脑力不在博士之下。“聪明人也有落第的,怀才不遇和滥竽充数情形或者不免,但为数必极少。他认为,主张科举无法选拔才智之士的人,至少须找出百分之一,即250余人,聪明而落第,或及第而蠢者,才值得一个小小的注意。”‘科举在命不在文’,这是-人常有的牢骚,我们何必受他们的欺骗。“确实也是,无视众多优秀人才从进士出身的事实,说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庸才或蠢才,这叫白居易、苏东坡们情何以堪?叫文天祥、林则徐们怎能瞑目?

      然而,当今在北京孔庙,有的导游在向主要是外国人的游客介绍进士题名碑时,最后一般要带上一句批判科举的结语,这已经人们成为谈论科举的一种模式和套路。受以往思维定势的约束,即使是面对十分兴趣中华科举文化的西方人,面对选拔出自己民族历史上大多数精英人物的科举制度,现代许多中国人没有一点起码的尊重,有的只是讽刺和批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看轻科举就是看轻了历史

      在2005年9月2日-4日于厦门大学召开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向与会的韩国和越南学者请教,再次证实了韩越两国对科举制的评价很高、对进士题名碑或榜录十分敬重的事实。我想,假如庚子事变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订立的《辛丑各国和约》中,西方列强不止是逼迫清朝政府停止部分地区的科举权利作为报复措施,而是逼使中国废止整个科举制度,就像韩国和越南的科举制遭受外来殖民统治者的逼迫而告停废一样,现代中国人可能对科举制的评价也许会与现在大不相同。

      清末身处科举时代的人对科举观察得虽很细致,但却不一定很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空距离拉开之后,尤其是与其他参照系进行比较之后,反而可以看得更清楚。百年回眸,我越来越感到科举制虽有种种局限和弊端,但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大创造,一个重大发明。我们不要自我看轻了历史,看轻了民族的传统。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