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初的官方易学 |
 |
|
|
汪学群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易经》?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
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不久颁谕礼部,把“崇儒重道”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笼络汉族士大夫。十二年(1655年),再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两年以后,举行清代历史上首次经筵盛典,又初开日讲,祭告孔子于弘德殿。经筵也好,日讲也罢,必须要有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经书,而编纂经典即成当务之急。《易经通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纂修而成。此书由傅以渐、曹本荣编著,成于十五年(1658年),共九卷,卷首有清世祖撰《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一篇,另有傅曹两人所撰《表》、《序》,卷末有曹本荣撰《后序》。此书编纂伊始,清世祖就道出其用心及宗旨,希望对明永乐年间儒臣编纂《周易大全》以来近三百年易学成果给予总结,编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解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