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
  • 清初的官方易学
  • 阿拉伯帝国的礼物科学地位与学者评价
  • 陈寅恪傅斯年……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
  • 让生冷的历史学研究走出书斋
  • 晋阳王氏的家世门风与《冥祥记》的创作
  •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再探讨
  •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是很有证据的
  • 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
  • 先秦招魂习俗与《招魂》
  • 最新热门    
     
    唐代状元韦瓘生平事迹辨正

    门客韦瓘作此记诬着他。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称:“牛僧孺在朝,与李德裕各立门户,为党争,以其好作小说,李之门客韦瓘遂托僧孺名撰《周秦行纪》以诬之。”  其《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亦云:“僧孺性坚僻,与李德裕交恶,各立门户,终生不解。又好作志怪,有《玄怪录》十卷,今已佚,惟辑本一卷存。而《周秦行纪》则非真出僧孺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十三)云: ‘贾黄中以为韦瓘所撰。瓘,李德裕门人,以此诬僧孺’者也。 案是时有两韦瓘,皆尝为中书舍人。一年十九入关,应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榜下除左拾遗,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寻除主客分司(见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一字茂宏,京兆万年人,韦夏卿弟正卿之子也。‘及进士第,仕累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善。……李宗闵恶之,德裕罢,贬为明州长史。’见《新唐书》(一六二)《夏卿传》,则为作《周秦行纪》者。”     
        至今,不少工具书及介绍唐传奇或唐代状元的论文与著作,如《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文学家词典》(古二)、《唐人小说选》、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等在介绍韦 瓘时,一般都是沿袭这种说法。在互联网上随便浏览,谈李牛党争的、谈唐传奇的、谈文献资料辨识的提到韦瓘或《周秦行纪》时也往往沿袭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新唐书》卷一六二《韦瓘传》:“ 正卿子瓘,字茂弘,及进士第,仕累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善,德裕任宰相,罕接士,唯瓘往请无间也。李宗闵恶之,德裕罢,贬为明州长史。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终桂管观察使。”《全唐文》卷六九五《韦瓘小传》也基本上是照录这段文字。然而这个传记却大有问题。

        二
        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38页注28中在引用上述《新唐书》的内容后有长按语曰:
        韦瓘《浯溪题名》云“太仆卿分司东都韦瓘,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过此。余大和中以中书舍人谪宦康州,逮今十六年,去冬罢楚州刺史,今年二月有桂林之命,才经数月,又蒙除替,行次灵州,闻改此官。”《容斋随笔·八》评《新传》云:“以题名证之,乃自中书谪康州,又不终于桂,史之误如此。瓘所称十六年前,正当大和七年,是时德裕方在相位,八年十一月始罢,然则瓘之去国。果不知坐何事也。”余按大和七年二月德裕始入相,同年六月宗闵方罢相,瓘固可因宗闵而去,《新传》谓贬在德裕罢相后,许有错误。洪迈之意,无非坐实瓘为德裕党,固有此疑;然德裕柄国五年余,瓘未内召,位不过刺史,擢桂管反在德裕失势之后,改分司只因马植报复旧恨(见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瓘与德裕之关系,从可知矣。瓘以元和四年状头及第,榜下除左拾遗(同前《风土记》及《唐才子传·六》),行辈还在德裕先,《读书后志·二》竟谓瓘“李德裕门人,以此(《周秦行纪》——原注)诬牛僧孺”,所谓拾人牙慧不加深考者。
        刘开荣既引证《全唐文》六九五《浯溪记》之一节,反作出瓘为明州长史“比在会昌四年十一月以前李宗闵还未败的时候”(《唐代小说研究》旧版五二页——原注)之无关痛痒的猜测,凡读书不细看全文者,往往发此弊。《唐宋传奇集》将《桂林风土记》之韦瓘与《新书》一六二之韦瓘分作两人(三一三——四页,原注)实一时失察,《新书·韦瓘传》末明言其官终桂管观察,因与《桂林风土记》所叙无异。
        其次,《传奇集》及《唐代小说研究》均不信《周秦行纪》为牛作(均同前引——原注),自有其片面理由,然另一方面《周秦行纪》之作者,亦并非毫无疑问;一般外集所叙,往往渗入伪作,是常见之事。此论收入《李卫公外集》卷四,犹可疑者。论云:“须以太牢少长咸置于法,则刑罚中而社稷安,无患于二百四十年后。”按自武德元(618)至大中十一(857)才足二百四十年,德裕死已七年矣。人多为牛辩,对德裕事迹却未细加审察,固难免乎一偏之见也。
        概括起来,岑先生表明了如下观点:
        一、《桂林风土记》中所载的韦瓘与《新唐书》卷一六二中所载的韦瓘实为同一人。
        二、韦并非“终桂管观察使”。
        三、所谓韦与李德裕有特别的关系,并随李的失势而被贬的说法与事实不符,相反李德裕掌权时,韦一直被贬;李一失势,韦便得意升迁;韦为李德裕门人的说法尤其错误,因为韦在官场的行辈在李德裕之前。
        四、治唐人小说者所谓韦伪托牛僧孺作《周秦纪行》之事亦不可靠。
        笔者完全赞同岑先生的分析。综合各种有关韦瓘的资料,可得其生平事迹如次:
        韦瓘(789-850?年),字茂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为京兆韦氏龙门公房后裔[1]。伯父韦夏卿,元和(806-820年)间官至太子少保;父亲韦正卿,大历二年(767年)与夏卿同登茂才异等科[2,3,4,5]。
        韦瓘元和二年(807年)始进京参加进士试,其时19岁。四年(809年)以榜首中选,榜下授左拾遗[2,6]。当时名重缙绅,马植为长安令,二十八度候谒,不蒙一见[7,8]。八年或稍后撰《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9]。十五年(820年)以敢于进言迁右补阙,充史馆修撰[7,10]。累迁仓部员外郎、司勋郎中[7,11,12]、中书舍人。二十年二月撰《修汉太守马君庙记》[13]。大和七年(833年)贬为康州(治今广西德庆县)刺史(其时李德裕在相位,见前引),后再贬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长史。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迁楚州刺史[14,15]。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二月(或云三月)迁桂管观察使[16]。三月①,马植以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17],追寻旧事,十二月韦被改任太仆卿,分司东都[7,8,16]。以后事迹未见记载,大约不久即卒于此任②。
        韦瓘当时以文学知名,后世亦视为文学家,可惜作品多佚,仅《全唐诗》录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全唐文》录存其文3篇[13,14,15]。

        三
        我们先证实岑先生说的韦瓘的行辈在李德裕之前。
        《旧唐书·李德裕传》载:“德裕……不喜科试,年才及冠志业大成。贞元中以父谴蛮方随侍左右,不求仕进。元和初以父再柄国钧,避嫌不仕。台省累辟诸府从事。十一年,张弘靖罢相镇太原,辟为掌书记,由大理评事得殿中侍御史。十四年府罢从弘靖入朝,真拜监察御史。”《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263页云:“贾餗《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释褐,诏授校书郎,累迁至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正月“己卯……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年“十二月甲寅,宰相李吉甫封赞皇侯”;三年二月“丙申,宰相李吉甫进封赵国公”;同年“九月……戊戌,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六年春正月……庚申,以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赵国公李吉甫复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九年春正月……李吉甫累表辞相位,不许……十月……丙午,金紫光录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李吉甫卒”。可见李吉甫自元和二年正月到去世,当宰相近5年、使相3年。
        将他们父子的生平事迹结合起来看,李德裕在其父生前“避嫌不仕”时间较长,直到李吉甫去世后的元和十一年才当了张弘靖的掌书记,其起点官阶是“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为正九品上③、弘文馆校书郎为从九品上)。张国刚认为:“李德裕以荫补校书郎,末仕即被辟为河东掌书记”是属于“获得做官资格的有出身人”“入幕”一类[18]。十五年,他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了,其本官还是“监察御史”(正八品下)。而韦瓘元和四年中状元,“榜下即授左拾遗”(从八品上),到十五年升为右补阙(从七品上)。可见,韦瓘不仅比李德裕出仕早7年,而且直到元和十五年职位也较高,韦为李德裕门人之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李德裕后来居上,我们再看他当权时是否提拔过韦瓘。综合《新唐书》《文宗纪》、《 武宗纪》、《宣宗纪》等可以得知:
        1、大和 七年“二月丙戌,兵部尚书李德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月……乙亥,李宗闵罢。”这年韦瓘贬官康州。
        2、“八年……十月……庚寅,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午,李德裕罢。”这年未见关于韦瓘的职位变动。
        3、“开成五年……九月丁丑,淮南节度副大使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这次任职时间颇长,且荣衔不断提升:会昌二年正月“己亥,李德裕为司空”;三年六月“辛酉,李德裕为司徒”;四年八月“戊申,李德裕为太尉”,这些年未见韦瓘被提拔,相反由“谪宦康州”进一步贬谪为明州长史当正在此期。
        4、“会昌六年 ……  四月……丙子,李德裕罢”,这年韦瓘由明州长史升任楚州刺史。
        5、“大中元年……十二月戊午,贬太子少保李德裕为潮州司马。”次年二月(或三月)韦瓘迁桂管观察使。
        韦瓘的官职升降跟李德裕掌权与否几乎恰恰相反。
        上引《浯溪题记》已表明,韦瓘无论是官职还是生命均非“终桂管观察使”,无需多言。
        《桂林风土记》云:“韦舍人瓘年十九应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榜下除左拾遗。于时名重缙绅,指期直上。马相为长安令,二十八度候谒,不蒙一见。大中初任廉察桂林,才半岁而马相执大政,追寻旧事,非时除宾客分司。”[7]与前引韦瓘所撰《浯溪题名》相合,也与《新唐书》卷一六二中所载的韦瓘同时、同名、同姓,也都是进士出身(《新唐书》卷一六二未提是否“状头”),这种巧合抑或有之,但任职经历也相同,这种可能性就极小了。特别是,不同文籍所载韦瓘都任过“桂管观察使”一职,而《唐方镇年表》只载有一个韦瓘“大中二年三月任,十二月降宾客分司”[8];《新唐书·韦瓘传》和《浯溪题名》都提到韦瓘曾任“楚州刺史”,郁贤皓只考证出一个“会昌——大中二年(?一848)”任该职的韦瓘[19];古今研究唐代郎官石柱题名的劳格、赵钺、岑仲勉也只发现一个韦瓘[7,11,12],显然就是同一人。
        既然韦瓘为李德裕门人之说不成立,他也不是李德裕保护而李宗闵“恶之”之人,往往李宗闵一派当权他还能得到提拔,也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伪托牛僧孺作《周秦行纪》而陷之。古人的说法也只是猜测,既不合情理,也缺乏事实依据,今人应当明察。

        [注释]
        ①《新唐书·卷八·宣宗纪》说是这年五月。
        ②《新唐书·韦瓘传》说韦瓘“终桂管观察使”,有较大可能是他分司东都时间较短就去世了,因而被忽略;另有网络资料说他“不久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任后病故”(《唐状元简介·韦瓘》,载《唐人文化网 》http://www.cc5000.com/search/zhuangyuan/tangdaizy-2.htm )。
        ③此处及下文所注各种职务的官阶均见《旧唐书·百官志》。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A].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4436.
        [2](清)徐松. 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卷一七):643.
        [3](宋)乐史. 广卓异记[A].笔记小说大观(一)[C].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264.
        [4](清)舒其绅,等修.(清)严长明,等纂.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刊本)[M].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卷三十一·人物·唐).
        [5](清)刘于义修,(清)沈青崖纂.陕西通志[M]. 雍正十三年刻本,(卷六十五·人物·唐).
        [6]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53(注②).
        [7](清)劳格,赵钺.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M].月河精舍丛抄本:(卷七·司勋郎中).
        [8](清)吴廷燮. 唐方镇年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七):1104.
        [9]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7(注③)
        [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珏传[A].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一八二):4695 .
        [11]岑仲勉.金石论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35,381,417
        [12]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8.
        [13](唐)韦瓘.浯溪题壁记,等[A].(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3,(7册,卷六九五):7140-7142.
        [14]谭正璧.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M]. 上海:上海书店,1981:453.
        [15]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 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63. 
        [16](唐)韦瓘.留题桂州碧浔亭[A].(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15册,卷五0七):5766.
        [17]后晋)刘昫.旧唐书·宣宗纪[A].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一八下):3560 .
        [18]张国刚. 唐代藩镇研究[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3.
        [19]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699.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