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李煜钱俶留下的历史启迪
  • 从地域视野透析主流文化生成与传承 《齐鲁思想文化史》读后
  • 大力加强台湾史研究
  • 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
  • 展望考古学的前景
  • 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
  •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 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若干问题
  • 两种“清官”观
  • 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
  • 最新热门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陈海涛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异域文化的影响,唐代社会诸多方面呈现出“胡化”现象。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夸大“胡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实际上“胡化”是以“汉化”为前提的,没有“汉化”,“胡化”就无从谈起。在唐代社会呈现“胡化”风气的同时,中原传统文化对入华异域民族施加了更加强大的“汉化”影响。在有唐一代,“汉化”始终是主流。 

      所谓“胡化”,一般是指唐朝境内的汉族人口在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各方面所受外族特别是北方和西北方外族文化的影响;而所谓“汉化”,则是指异域民族进入唐朝辖境后,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之中的过程。“胡”这一概念,在唐代不单是一个种族概念,更多则是一种文化概念。在唐代,“胡化”始终是暂时的变态,而“汉化”则是永久的常态。 

      关于唐代社会的“胡化”倾向,众多前辈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但这些“胡化”现象,无一例外都集中表现在文化异族化的表层范围之内,而在涉及传统伦理观念、道德思想等民族精神的深层面上,这些“胡化”现象对传统汉文化并未产生动摇,最终体现出的不是汉民族被“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