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齐鲁为先秦最高文化区的历史考察
  • 岳飞“金沙寺壁题记”问题及其研究
  •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 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
  • 从抗日战争看中华民族精神
  • 唐代对科场违规甚为宽容
  • 齐鲁世族南迁与齐鲁文化传播
  • 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若干问题
  •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 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的早期认识
  • 最新热门    
     
    编纂《清史》的两点刍议

    。如依正史的规范修史,编写得再完美,其史料价值的原始性也不可能超越上世纪的《清史稿》,更难于强求后人,要他们将清档案等原始记录弃置不顾,而将新编清史奉为正史史料使用,如同治唐史者使用《新唐书》一样。

        就文字而论,目前的中年学者,许多人即使写繁体字,也时而不乏错别字。六十以上的老年学者,谁也难以得心应手,写出漂亮的古文。相形之上,上世纪修《清史稿》的遗老们,其古文水平确是高于今人。如果决定用古文写作,只怕难以使所有的参加者成为写古文的高手。其实,二司马等人的不朽史笔是时代的产物,虽然具有永久的魅力,后人强欲追拟,不免是东施效颦。当然也有一条“捷径”,就是将《清史稿》之类文字改头换面,做文抄公。这无疑是一切有志气的史家所不屑为。

        如果依现代史学的思维修史,则现代史学的特点恰好在于不断更新,尤其是史料太多的清史,旧的研究成果被推翻、被更新的事,屡见不鲜。在研究长河中,任何成果只能是阶段性的。最好也只是里程碑式的。任何人也无力使研究长河在自己足下凝固,不再向前奔流。

        以上意见涉及新修清史的定位问题。作为千虑之一得,仅供参考。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